到底|崇祯皇帝的疑心病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一步步加重,最后无可救药

1627年,17岁的信王朱由检初登大宝,此时的崇祯,脑海里或许还在想着小时候自己曾经问过皇兄的话:“你这个官儿我能不能做。”如今,倒是一语成谶,他果真继承了皇位。早在天启皇帝还在位时,年幼的崇祯就已经看到大明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幸,如今的崇祯年富力强,有的是时间收拾旧山河。于是,这位年轻气盛的小皇帝一边沉浸在皇兄驾崩的悲伤中,一边又踌躇满志。1644年,此时的崇祯已行至中年 ,面对李自成的步步紧逼,后金的虎视眈眈,他走上了煤山,走向了死亡。信王朱由检崇祯
到底|崇祯皇帝的疑心病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一步步加重,最后无可救药
文章插图
崇祯自缢对于这位末代君王,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多疑的性格。确实,崇祯的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多疑,在他在位的17年里,内阁首辅共20任19人,兵部尚书14人,几乎达到每年一换的频率。尤其是内阁首辅,多数首辅甚至仅有几个月的执政生涯,比如李国,担任首辅是在天启七年三月到五月;来宗道,担任首辅是在天启七年五月到六月。这种走马式的更换首辅,把崇祯多疑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史学界,不少历史学家甚至把明朝灭亡的罪过归咎到崇祯的性格上。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把目光放在崇祯多疑这个性格特征上,总归显得不轻不重;从更深层次来讲,我们更应该探究崇祯多疑的性格究竟源自何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极端,最终表现为频繁替换朝廷重臣。
到底|崇祯皇帝的疑心病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一步步加重,最后无可救药
文章插图
崇祯画像根源——幼年苦楚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生长环境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很大程度来说,人类性格的形成基本由其幼年经历所决定,这一点放在崇祯身上也不例外。1611年,朱由检出生了,此时在位的还是他的爷爷万历皇帝。朱由检的母亲姓刘,只是太子府上的一名淑女,虽然侥幸诞下了儿子,但依旧不得宠,连带着,朱由检也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如果仅仅是如此,母子二人安静度过此生也好,不幸的是,在朱由检五岁时,刘淑女去世了,《明史·后妃传》记载:“孝纯刘太后,庄烈帝生母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皇帝。已,失光宗意,被谴,薨。”说到底,刘淑女是被光宗逼死了,而非简单的“薨”。
到底|崇祯皇帝的疑心病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一步步加重,最后无可救药
文章插图
青年朱由检母亲的死给幼小的朱由检留下阴影,但事情还不仅仅止于此。深知闯祸的光宗却不敢让万历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他严令禁止众人泄露刘淑女的死讯,并把五岁的朱由检交给李选侍(后被封为李康妃,简称西李)抚养。西李已经抚养了光宗长子朱由校,对这个庶出的朱由检本不想搭理,但顾忌光宗的威严,也应承下来,这段时间里,西李对朱由校和朱由检的区别对待,无疑让朱由检的心理阴影扩大化;五年后,光宗也驾崩了,尽管这位父亲并未给到崇祯足够的爱,但他的死依旧让朱由检受到了伤害。从五岁到十岁的五年里,朱由检相继经历父亲不宠、母亲离奇死亡、寄人篱下而母爱缺失、父亲驾崩的事情,这让他的心变得敏感,既然世界上的东西都会毁灭,连最后一丝安全感都被消耗,谁又值得信赖呢?这份敏感就是日后崇祯多疑性格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