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始终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
宋太祖赵匡胤共育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因长子赵德秀早亡,老二赵德昭顺势就成为最有机会继承赵匡胤位置的人。然而赵匡胤从公元960年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到公元976年突然暴毙。在位16年之久,却一直不肯立赵德昭为太子,以至于最后便宜了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赵匡胤为啥不肯立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呢?《宋史》中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即金匮之盟。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和母亲杜太后商议,在赵匡胤百年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回到赵匡胤的儿子。这样皇位就轮回来了。如此麻烦的做法唯一的好处就是防止主少国疑,因为老宋家是从后周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天下,所以赵匡胤和母亲杜太后担心这一点也正常。这件事被记载在《宋史·杜太后传》中,但可疑的是宋太宗赵光义登基时并没有这种说法,而是在六年后才提出来。不说金匮之盟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几分,单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当时的年龄(已经有20多岁),完全不存在“主少国疑”的说法。所以《宋史》中这样去解释未免牵强。那赵匡胤迟迟不肯立赵德昭为太子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不愿意过早的立太子这不是瞎说,纵观历朝历代,真正愿意在自己身体好时立下继承人的皇帝少之又少。秦始皇让扶苏监国也没立扶苏为太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也是换了又换。可以说不到皇帝驾崩那一刻,是绝对不愿意选出继承人的。赵匡胤便是这样,后来弟弟赵光义也是这样。在储位空缺时,冯拯等人曾经上疏要求早立太子,赵光义立刻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这在宋朝基本上是对文人最重的惩罚。于是从此就没人提这件事了。可见赵光义对立储一事的反感。后来他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自知时日不多,无奈之下下立了自己的三儿子赵元侃为太子。赵元侃当上太子那天走上街头,京城百姓都为太子欢呼,赵光义居然因此感到十分失落,经宰相寇准劝说才释然。天家无父子,过早的立下太子,太子难免有更近一步的想法,而更进一步就意味着皇帝身死。所以太子这个看似光鲜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高危职业,能顺风顺水继承到皇位的太子比例并不高。赵匡胤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历代开国皇帝对待勋贵权臣的铁血清洗只有在宋朝选择了比较和平的方式解决。对待臣下如此,对待儿子就更是了。赵匡胤不愿父子间相互猜疑,且在驾崩前一天仍然请弟弟赵光义喝酒,可见其身体状态还很不错,不立太子,是十分正常的举动。
- 哥哥|皇太子把皇位让给弟弟,成就了弟弟千古威名,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
- 重文|北宋灭亡时,威震八方的杨家将为何没有出来抗争原因不简单!
- 宋钦宗|本是抗金名臣李纲,为何世人却评价他是灭亡宋朝的推手?
- 宋朝|都说宋朝官员的福利很好,为什么司马光还会穷的吃不起肉?
- 太子|汉武帝去世前说出一句遗言,群臣不理解,至清末果然印证!
- 宋仁宗|作为皇帝,为什么不敢喝羊肉汤
- 后周|千里送京娘,彰显出宋太祖赵匡胤的侠义之心
- 澶渊|交战几十年,宋辽为何选择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 太祖|南宋明明有很多赵光义后裔,赵构却为何要把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