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古代人方言多,大臣是如何与皇帝正常交流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数千年以来,中国就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语言种类太多,各有各的方言。如今的普通话推行了近百年,也未能实现交流零障碍,相比而言,古代人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困难更大。
文章插图
古代上朝开会明朝初期,解缙有个朋友叫李至刚,不会说官话,在家乡口音中,“史”念成“死”。有一天,李至刚犯了事,被剥夺了官服,所以不得不穿着便装去史馆上班。走到门口时被门卫拦住,可能是换了马甲门卫不认识。于是开口盘问是谁,李至刚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官职,于是回答:修史人李至刚。可是别人却听成了“羞死人李至刚”,从此,史馆就多了个段子。
文章插图
地方方言而在清朝末年,拥有大才的梁启超也碰到这种郁闷的事。他不会说官话,只会用广东话交流,可是,光绪皇帝一句话都听不懂,因此,梁启超就只得了个六品官。这种事情非常普遍,不会官话的臣子大有人在。那么,臣子们怎样才能与皇帝正常的交流?自古以来,有两种常用方法。
文章插图
1.在全国推广通用语,称为“雅言”,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每个朝代的“雅言”都不同,这与京都所在地有关。京城的官员必须要学会官话,由礼部对官员普及,这会算入年终绩效考核。像广东和福建等地区,因为方言与官话相差太大,因此普及力度更大,但也更困难。
文章插图
朱元璋2.给皇帝写奏折,用书面交流。朝廷官员中,能与皇帝面对面交流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用奏折交流。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语言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文字却都一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不会说官话,或者说官话说不溜,比如朱元璋说的是凤阳口音,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很好解决,皇帝身边安排一个翻译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清朝官员以上只是说的京官,如果官员被调到外地,听不懂本地官员和百姓的口音,怎么办?这一点也好解决,清朝时期,官员调到地方,可以请一个翻译,但是官员自己也要学习当地的方言,还要规定学习多久。所以,从古到今,语言不通从来不是根本问题,不肯办事才是最大的问题。
- 周天子|古代人比现代人常吃野生动物,为何没怎么出事?原因只有一个
- 纣王|古代人力气大,还是现代人力气大
- 边疆|古代朝廷为何不把重犯处死,而是发配边疆,其实古代人很聪明!
- 为何古代人爱用瓷枕,不怕睡觉硌着吗?原来是为了方便女子
- 为何古代人对着“火折子”一吹,它就能就冒火?看完长见识了
- 古代人才的划分,求职之路异常困难,只要有才就可以?
- 古代人臣巅峰—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锡何时消失
- 为何古代人打完仗,再热也不能脱盔甲?一代名将不信邪,当场暴
- 为何古代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从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 教你学宁夏方言第二弹丨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