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吴三桂已将康熙逼至亡国境地,为何一败涂地?他提的要求太可笑!( 二 )
文章插图
第一,不得人心。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甘心做了汉奸,甚至亲手逼死了南明永历帝,然而他却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廉耻何在?况且他没有拥立任何一位明朝后人,也没召集任何一位明朝旧臣,起兵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藩王利益,“兴明讨虏”只是一块遮羞布罢了!即便如此,“兴明讨虏”的口号还是为他拉拢了一部分人心,然而他最后却在衡州称帝,建国“大周”,说好的反清复明,你自己却称帝,建立什么“大周国”,挂羊头卖狗肉,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为一己之私起兵,自然不得拥护,军心涣散,难以挽救。第二,内部分裂。吴三桂大军并非铁板一块,只有10万人马是他自己的家底,其余均是临阵倒戈,属于反叛意志不强烈的杂牌军。吴三桂军团与各个联盟军团之间就没能形成集中的统一指挥,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尚之信、耿精忠等盟军都是各怀鬼胎,只求利益。康熙老谋深算,正是看中了这点,不断以高官厚禄引诱,最终成功分化,使吴三桂处于孤军奋战的窘境,盟友纷纷倒戈,战事一败涂地。就算吴三桂后来称帝,其年号,这些军事集团都不认可。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文章插图
第三,战略失误。吴三桂本来是有可能胜利的。吴三桂兵起云南,之后迅速打下江南。此时他应该赶趁清兵未集结好兵力,迅速渡江进入黄河流域。随后截断供给京师的漕运,并号召黄河流域的前朝官员响应,煽动百姓们参与进来,这时就能将满清政权孤立出来,进而很快就能够打进京城,以军事上的胜利促进政治上的成功,迫使康熙退位。但很遗憾的是,吴三桂并没有这么做。他很犹豫,迟迟没有渡过长江,这给清朝官兵给了极大的缓冲时间。康熙在长江边,跟吴三桂虚与委蛇了三个月,调集举国之力,全力反扑。此时吴三桂已经60多岁,真的老了,有些打不动了。而此时康熙才24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吴三桂自然不可能获胜。第四、本钱不够。无论何时,打仗就是烧钱,吴三桂偏安一隅,所掌握的财力,无法和掌控全国的康熙相比,如果短时间不能拿下大清朝,那么就会进入持久战,吴三桂输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了。吴三桂没有把握住机会,让康熙拖入了持久战。时间一长,精力、物力、财力都不够,除了失败,没有其它之路了。
文章插图
吴三桂死后,孙子吴世璠继承了帝位,苦撑3年后,被清军攻破云南,三藩之乱到此结束。吴三桂家族遭到清廷追杀,败得彻彻底底。正如张茂稷那首诗:“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先是降清,导致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杀掉,后又“反清复明”,导致儿孙被康熙杀掉,一辈子不知为谁而活。(参考:《清史稿》、《吴三桂记略》等)
- 《康熙王朝》中,那两道最关键的匿名奏折是谁上的?
- 这个皇子因夺嫡不成,反被康熙关押, 为泄愤纵欲生了一堆孩子
- 李自成都能攻陷北京却不敌吴三桂,原因竟是被鼠辈耗尽战力
- 人们|“东方爱迪生”黄履庄:若得康熙重用,中国工艺可能领先西方百年
- 嬴政|论千古一帝仅有4位,隋炀帝入列,康熙却入不了榜!
- 康熙|朱元璋历史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三百年后因何引发清朝集体膜拜?
- 吴三桂的三藩军前期控制半壁天下,为何后期土崩瓦解?
- 清朝|清朝灭亡后清东陵尽皆被盗,仅有一座墓康熙刻了字,结果无人敢动
- 缅甸|大明最后一位皇帝,临死前问了吴三桂4个问题,让他抬不起头 !
- 南国|朱元璋已将越南列为不征之国,为何朱棣还要违背祖制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