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带着18万骑兵给匈奴下战书,汉武帝在想啥笑看百年强敌一朝怂( 二 )



单于|带着18万骑兵给匈奴下战书,汉武帝在想啥笑看百年强敌一朝怂
文章插图
公元前133年,王恢根据边境雁门马邑本地人的主意,进献了设伏诱敌深入之计。这正合汉武帝的胃口,他不顾众人的反对,组织了30多万大军在马邑设下埋伏圈。然而,汉军的做戏能力太差,计谋被匈奴单于识破,数十万大军徒劳无功,出谋划策者王恢也被迫引咎自杀。此事之后,匈奴几乎与汉王朝撕破脸,袭扰更加频繁:“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而汉武帝也明白,要解决这一大患,只能硬碰硬;但马邑事件的失败证明,眼下自己面临这样的迫切问题:没有合格的将领,就没有能打仗的军队,必须找到能够抗衡匈奴的优秀统帅。

单于|带着18万骑兵给匈奴下战书,汉武帝在想啥笑看百年强敌一朝怂
文章插图
到了公元前129年,匈奴人冲入上谷郡,大肆烧杀掳虐。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出马,各自率领1万骑兵迎敌。这四位将领,是当时汉王朝能拿得出手的全部精英了。然而现实很残忍,只有卫青一人获得小胜:斩首700人;其他人则全部失败: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损失7000人,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本人被活捉(后来只身逃脱,其过程被司马迁吹得神乎其神)。可见当时汉军对战匈奴时是多么的无力。史书称,卫青“出于”,即出身奴隶。这话并不夸张,他自小当平阳公主的牧童,成年后又当骑奴;直到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他的命运才得以改变。但卫青之所以获得重用,完全是由于自己的出色能力:“善骑射,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这就是只有他能取胜的主要原因。

单于|带着18万骑兵给匈奴下战书,汉武帝在想啥笑看百年强敌一朝怂
文章插图
此战后,只有卫青因功被封关内侯;而且,他也成了泱泱大汉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王牌,率领汉军在接下来拉开阵势与匈奴对攻。公元前128年,卫青兵出雁门,斩首匈奴数千人;下一年,卫青等人西出云中,击败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夺得“河南地”。河南,即当初蒙恬北逐匈奴后夺回的河套地区,秦朝灭亡后,此地一直被匈奴人占据。其后,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意见,向此地移民十万,在当初蒙恬营垒故址上建立朔方郡。此后的千余年间,朔方一直是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前沿与基地。此后多年间,汉王朝、匈奴互有攻防,双方各有斩获,但汉军一方,每次取得成绩的几乎都是卫青率领的队伍。比如在公元124年,卫青击溃匈奴右贤王,俘虏王子10多名、人口1.5万人、牲畜数十万头,因此被封大将军,成了汉军的总统帅。

单于|带着18万骑兵给匈奴下战书,汉武帝在想啥笑看百年强敌一朝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