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孔融四岁懂得让梨,成年后却因“不孝”被曹操所杀,原因让人深思

“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中,是孩童启蒙的必读经典。这是发生在孔融身上的一件真实的故事,孔融每次在吃梨的时候总会把大的留给哥哥们,自己吃小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连哥哥都如此尊重的孔融,怎么会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杀掉呢?
不孝|孔融四岁懂得让梨,成年后却因“不孝”被曹操所杀,原因让人深思
文章插图
一、孔融真的不孝吗?我们先来看看孔融到底是说了什么不当的言论被曹操抓住把柄的。孔融经常和当时的士族名士一起开怀痛饮,谈天论地,有一次喝得有点上头,把内心里憋了很久的话就通通说了出来。他对友人这样说道:“父亲对于儿子来说,儿子只不过是他发泄欲望的产物,而母亲呢,就像一个瓶子一样,孩子暂且寄存在瓶子里,等到出生后,也就自动分离了。”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话,不论古今,此等说法都会引来谴责。不过,我们对待事物不能仅凭只言片语,那样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应当听其言,观其行。先不说他小时候对哥哥们就能遵守弟弟的规矩,在孔融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孔宙去世,孔融嚎啕大哭,几次昏厥,后来竟然连站立起来都困难,没人搀扶根本就走不了路,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两年后,孔融才能正常行走。如果不是对父亲有着深深的感恩怀念之情,又怎能出现此种状况呢?其实,这与孔融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有极大的关系。不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选拔人才使用的是“察举制度”,不过随着阶级的固化,好经总会被投机分子念歪。当时一句著名的歌谣就这样抨击道:当个秀才连诗书都不认得,被推举为孝子,却不把父亲接来家里住!
不孝|孔融四岁懂得让梨,成年后却因“不孝”被曹操所杀,原因让人深思
文章插图
二、孔曹究竟有何矛盾?我们都知道,曹操一向爱惜人才,他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不管这人有什么缺点,只要是有一条优点被他所用,他也会破格提拔。曹操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其宽容心还是有的,连数次辱骂曹操的祢衡不也没被他杀掉吗,可为何孔融却惨遭杀害?首先,孔融乃孔子的20代玄孙,圣人之后,名门望族,而曹操呢?乃是阉宦曹腾之后,在讲究出身的古代,曹操的身份比孔融可不是低了一星半点。因此,孔融虽然依附于曹操,却打骨子里瞧不起他,数次在公开场合与曹操唱反调。
不孝|孔融四岁懂得让梨,成年后却因“不孝”被曹操所杀,原因让人深思
文章插图
其次,两人的政治理想不同。虽然此时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他和关羽一样,典型的“降汉不降曹”,孔融内心里受儒家思想熏陶,忠君爱国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他总是提出让曹操把一切大权还给汉献帝,可曹操既不能放,也不敢说不放,使得曹操进退两难。再者,孔融多次羞辱曹操,让曹操感到智商受到了歧视。当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抢了袁熙的夫人甄氏,这种违背人伦的事情孔北海自然要站出来说两句。孔融找到曹操后,就对他说:“当年周武王讨伐纣王,成功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特别好奇,本以为孔融乃当代鸿儒,必定又从古籍中有所发现,于是屁颠屁颠跑去向孔融请教:“先生从哪里得知,我翻遍了史书怎么也没看到这条记载?”孔融得意的说道:“通过今天的事不就能推断出当时的情景了吗?”曹操被怼的哑口无言,暗暗憋着一口恶气。三、曹操的杀人诛心之策曹操在统一了中原后,势力渐渐稳固,面对孔融的冷嘲热讽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搜寻孔融的日常言行,结果被他找到了文章开头孔融所说的那些“不孝”言论,最终以这个罪名将他处死,有点类似于后来清朝的文字狱。曹操的内心活动应该是这样:以其他罪名诛杀孔融未免会给人留下打击报复的口实,孔融一生标榜仁义忠孝,然而他自己却是个“不孝”之人,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天下人也能看出孔融“假道学,真小人”的嘴脸,能体现曹操维护纲常伦理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