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脑机接口:人工智能下一站?

作者:杨义先、钮心忻(均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 脑机接口也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 。 有人希望以此造就超人 , 更多的人则希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让盲人复明、让瘫痪在床的患者重新走路、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找回曾经的记忆……但也有人持有怀疑态度:脑机接口会不会让别人控制自己的大脑?被人工智能增强了能力的人 , 还能称之为人吗?日前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义先、钮心忻完成的科普书《人工智能未来简史:基于脑机接口的超人制造愿景》 , 对脑机接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全面、客观而系统的梳理 。 本期 , 我们邀请两位作者撰文 , 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眼中的脑机接口 。
 脑机接口并不是个新名词
脑机接口就是脑系统(准确地说是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与机系统(准确地说是人造的体外系统)之间的接口(准确地说是电子信息接口) 。
既然是接口 , 脑机接口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输出 , 即把脑系统的电信号提取出来 , 并以此作为控制信号或脑电信息 , 让机系统去做脑系统想让它做的事情(即意念控制)或了解脑系统的想法(即猜心术或意念通信);二是输入 , 即把机系统的指令以电信号的形式送入神经系统 , 让脑系统去做机系统想让它做的事情 , 或将既有知识或技能下载给脑系统让它不学而会 。 在遥远的将来 , 人们或许能够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念通信 。
总之 , 脑机接口的最核心思想是:包括大脑在内的神经系统 , 其实就是像电脑一样的信息系统 , 神经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既接收和传递信息 , 又接受电信号的控制而执行相关命令 , 所以 , 脑系统才能与机系统彼此连接 。
脑机接口绝非新鲜事物 , 其历史之悠久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 早在1783年 , 伽伐尼用不同金属触碰死青蛙大腿的两端并引起了肌肉收缩 , 这其实就在无意间完成了一次脑机接口实验 。 该实验不但表明生物机体是发电机 , 还表明电流哪怕只是十分微弱的电流 , 也可引发神经的剧烈运动 。
1818年11月 , 英国解剖学医生尤尔在格拉斯大学操场上公开表演了一个恐怖实验 , 展示了电流刺激如何让神经系统产生预期动作 。 原来 , 经过法院特批后 , 尤尔对一具死刑犯的尸体进行了通电实验 , 成功地让该尸体产生了诸如呼吸、抬手、蹬腿、睁眼等动作 , 还表现出愤怒、恐惧、绝望、痛苦、惊悚和微笑等表情 。 尤尔当然不是在虐待尸体或哗众取宠 , 而是在尝试把将死之人救活——实际上 , 正是通过这次实验 , 尤尔后来发明了心脏起搏电击法 , 并沿用至今 。
从脑机接口角度看 , 尤尔首次以事实证明 , 只要对局部神经系统输入合适的电信号 , 人体就会乖乖地执行相关命令 。 那么 , 理论上 , 只要能通过外力改变相关的电信号 , 就可改变运动神经的相关动作 , 这便是脑机接口可以治疗帕金森症等的理论基础 。 若再加推广 , 任何人都可以很快成为全球第二的钢琴家——只需将排名第一的钢琴家弹钢琴时的手臂运动神经电信号 , 原封不动地输入自己手臂上相应的运动神经 , 双手就会不由自主地弹出优美曲调 。 同时 , 双手的感觉信息又会反馈给大脑 , 让大脑逐渐学会如何向手臂发布正确命令 。 这就相当于钢琴大师以最精确的重复方式 , 手把手地教人弹钢琴 。
脑电波的神奇功能
1902年11月 , 德国耶拿的一家精神病院里 , 一位特别胆大的医生伯格收治了一位病人 , 他被击中头部 , 并在颅骨留下一个弹孔 。 伤者弹口处的皮肤虽然痊愈了 , 却能被观察到不断跳动 。 伯格通过记录头皮跳动的波形 , 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该波形会随着患者的思想而很有规律地变化 。 哪怕患者只是在听、看、嗅、触或做其他很微小的动作 , 甚至患者的情绪波动 , 都会影响波形 。
冥思苦想20余年后 , 伯格医生于1924年在他儿子的头上成功进行了一次脑电检测实验 。 他将自制电流计的正负两极分别接在儿子的额头和后脑勺的头皮上 , 结果真的记录到了振荡频率大约为10赫兹的神奇电波 , 如今这种电波称为伯格波 。 他观察到 , 伯格波会随着受试者心理和生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 甚至哪怕只是眨眼之类的小动作都会让伯格波发生变化 , 而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的伯格波也不相同 。
后来 , 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 , 从头皮上不同部位都可以检测到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 于是便将这些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汇集 , 统称为脑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