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不可移动的云冈石窟 “离家出走 环游世界”( 二 )
这样的信息采集工作对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来说已非首次。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虽然成立于2010年,可是对于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
那时,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开创了信息技术用于考古、文物保护和艺术复原方向的研究,“浙大团队最早开始尝试将3D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领域是在敦煌石窟中,开发了敦煌石窟虚拟漫游系统,在电脑中可以像玩3D游戏一样看敦煌石窟,该系统作为展示作品曾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介绍道。
浙大与云冈的联合团队在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时,决定大胆地挑战多年夙愿:是否可以跳脱出电脑,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实际观看云冈石窟,让不可移动的石窟完成可移动的展示呢?
显然,3D技术创造的虚拟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云冈石窟的要求。于是,浙大团队开始萌发了使用3D复制技术的想法,“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始鼓励我们做攻关实验,我们也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于是开始了该项目的实验。”刁常宇说道。
探索
经过两年反复实验 才确定采用3D打印技术
从想法到实践并非易事,云冈石窟项目有着更高的难度。“云冈石窟都是雕塑,我们一直在试图用3D打印技术,可是成本很高,技术也需要不断攻关。”
到底能不能成功运用3D复制技术?浙大团队开始做了不同技术的速度、成本、精度、效果和材料等方面的比较和实验。
首先,如果想要把云冈石窟“搬”出去做展览,必须要选择轻质材料。对比人工合成材料与来自大自然的材料,浙大团队选择了相对较轻的人工合成材料。
其次是3D复制技术的对比,其大致分为增材制造和减材制造两类。增材制造是用材料不断地把石窟雕像堆积出来,而减材制造是3D雕刻机一点点把石窟造型挖出来,将多余部分从原本的材料中切出去。“我们最早尝试的是3D雕刻技术,它的高精度数控车床CNC技术的精度很高,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复制效果。但是对材料的要求很严格,如果用轻质材料进行加工,如何在雕刻过程中让轻质材料保持承受强度才能达到很好的精准度是一个挑战。”浙大团队在复制品的材质重量和它的精度之间难以抉择。实验过程中,浙大团队发现3D雕刻技术有着它的局限性。“云冈石窟的雕刻造型千变万化,当3D雕刻技术处理形状比较复杂的造型时,就会产生雕像之间互相遮挡的问题,因此就必须要将它们拆解,进行分别加工,这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刁常宇解释着。
而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术,却没有这方面的缺陷。经过了两年多的研究试验,浙大团队最终确定采用3D打印技术。
2016年8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正式立项。
- 北京日报|宛若仙境!山东日照现平流雾奇观美景
- 北京日报|新疆这两县也实现脱贫,北京帮扶的73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 北京日报|“来逛朕的园子吧”!北京有轨电车西郊线变身“三山五园号”
- 北京日报|快讯!疏附县兰干镇等部分乡镇调整为低风险
- 北京晚报|廿四节气起源地在哪里?这些传说涉及三位古人
- 北京日报|北京启动大运河马拉松挑战赛,108.5公里要这么跑
- 中新网|希腊逾3万非法移民下落不明 当局称或偷渡他国
- |机关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 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 星座小桔子|林书豪被CBA公司罚款,按照他的性格,不差55万,就看啥时候给!
- 现代快报|“准鹿王”落单滑入鱼塘,怎么也爬不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