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国产动画,前路何在?丨专访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上)( 三 )


然而现在 , 《龙珠超》发展到战力指数级增长的时代 , 主人公们为了变强而变强 , 完全简单化、模式化了 , 这就变成了催熟期作品 。
所以刚才我们说到的早期作品和现代作品的差别 , 我认为主要就是从成熟期到了催熟期的体现 。 刚才虽然大部分说在说日本作品 , 但中国市场上的作品也是一样的 。

情报姬:不过催熟期期间也有不少反套路的作品 , 像《一拳超人》就和《龙珠》形成了对比 。
宋天师:《一拳超人》虽然是个催熟期诞生的作品 , 但却似乎又有着成熟期的反套路 。 龙傲天只是个噱头 , 本作特色在于另类的视角和世界观 。 比如把英雄作为一种资本 , 用企业形式来管理英雄协会 , 搞造星运动 , 搞艺人经济 , 排等级等等……这些似乎都包含着一层对资本主义的反讽味道 。
但这些内容都只吃个新鲜 , 后面可能还是陷入催熟期的一些通病 , 陷入一些模式化的结局等 。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 , 它很可能还是和成熟期作品有比较大的差距 。 当然我只看过两季动画 , 漫画后来的展开如何我就不清楚了 。
情报姬:您已经预料得很准了 , 现在漫画后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了相当大的争议 , 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 这里就不深入展开 。 就像《龙珠》《灌篮高手》 , 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中日动画都是有原著的 , 而中国和日本在运营IP改编作品的盈利模式上也存在许多差别 , 例如我们知道日本的轻改漫改动画一大目的是给原作打广告 , 增加知名度;而中国的漫改动画改似乎主要目的并非让观众去为原著付费 。 您可以聊一聊两者的差别吗?
宋天师:日本有强大的漫画和轻小说产业作为基础 , 因此有大量的创意源 , 而火爆的作品就能改成动画 , 互为引流 。 像《鬼灭之刃》在动画出来前并没有那么出名 , 直到动画第19集的名场面出来后 , 才一下子形成文化现象 。 随后动画的火爆向漫画引流 , 使得它的漫画超过了《海贼王》 , 成为日本市场上年度销量第一的漫画 。 漫画的火爆又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动画企划 , 比如动画电影《无限列车篇》的上映 , 创造了日本电影票房的新纪录 。 总的来看 , 日本的IP改编是原著和改编作的双向引流 。

而中国漫画产业不像日本那么发达 。 中国的漫画产业发展并不早于动画产业 , 没有起到很大的创意源头的作用 。 现在很多动画都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 , 动画主要利用了引流和粉丝效应 。 粉丝看了小说以后 , 会产生想要深度接触世界观的想法和欲望 , 比如看了《斗罗大陆》就会好奇怎么亮魂环 , 而动画就负责展示一下这些文字难以描述的过程 。
不过中国动画很少形成与漫画、小说的互相引流 。 目前 , 动画主要靠贴片广告、付费点击等等盈利 , 没办法反向回归到源头那里 , 是一种较为单向的引流 。 相比之下 , 可能还是日本动画的盈利模式更丰富一些 。
“总体构思” , 是精品化的关键
情报姬:我们熟知的许多老动画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 比如《葫芦娃》《哪吒闹海》等都有强烈的特色 。 在创作时 , 这些中国老动画有没有什么独特且有趣的方法论呢?

宋天师:如果你去看过一些上海美影厂的老动画 , 那你可能会发现70、80年代的动画会非常注重一个概念 , 叫“总体构思” 。 就是 , 先确定好一个核心主题后 , 再围绕这个核心来一步一步设计美术风格、剧情、音乐等等 , 始终不离主题 。 比如《天书奇谈》就会围绕惩恶扬善的主题 , 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相关的部分都融入进去 , 而且剧组会为此花费大量功夫以达到动画各方面不脱离于总体构思 , 浑然一体 。
而且当时的动画 , 对于围绕总体构思发散出来的元素运用往往是经过采风和调研的 。 比如拍《阿凡提》的时候 , 制作组专门用了维吾尔族图案中的一种叶子来做阿凡提角色的眉毛 , 这是采风调研后得到的创意启发 , 通过总体构思的方法论一个个融入作品中 。

与之相对的是 , 现在一些动画可能会有一种“想到哪就拍到哪”的感觉 。 很多剧情、场景、音乐 , 其实对于作品主题的体现是很随意的 , 都在各自发挥 , 缺乏精巧的构思 。 这体现了当代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和以前的差距 。
现在精品这么难出 , 或许也和这个好的创作方法论没有继承下来脱不开关系 。
情报姬:也可能现在的观众不太追求这些精巧的构思了 。
宋天师:不是观众不太追求这些东西 , 而可能是 , 如今市场并没有给观众提供这样的产品 , 以至于观众很难养成这方面的审美需求和习惯 。 我们的产品不能一味去迎合市场需求 , 而是要做一些有创新有底蕴的内容去引领市场 。 让审美多元起来 , 这样动画行业才会比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