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这位100年前的基层银行行长,文化与职业操守值得借鉴( 三 )


在文化和职业操守上 , 当年的很多做法值得今天借鉴
一直以来 , 刘平都抱有这样的看法 , 研究近代本土商业银行 , 要研究总行 , 但各地分支机构的情况也疏忽不得 。 这些分支是金融机构的血肉和神经 , 而且还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状况大有关联 。 他一直希望找到一条线索 , 能领着他观察分支机构运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 终于 , 他找到了陈伯琴 。
在《微观金融史》完成之前的五六年 , 刘平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整理和编纂《稀见民国银行史料丛编》上 。 后来又写了《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 , 编了《民国银行家管理思想论丛》 。 在一路研究中 , 刘平好几次“偶遇”陈伯琴 , 这位民国同行的故事 , 在他心里若隐若现 。
【第一财经|这位100年前的基层银行行长,文化与职业操守值得借鉴】一开始准备着手写陈伯琴的时候 , 资料很有限 , 刘平说自己“不知道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 心里发虚” 。 但不少身处银行管理层的朋友都很鼓励他 。 这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些困惑 , 想看看近100年前银行前辈的解决之道 。 “在金融技术方面 , 我们与过去的变化很大了 , 但在文化和职业操守上 , 当时的银行管理真的有许多今人可以借鉴的地方 。 ”
比如 , 刘平十分留意当时银行内部的培训和阅读情况 。 以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为例 , 1920年代初 , 行里就规定员工必须懂英语 , 而且在内部开设课程 , 包括阅读、文法和翻译 。 这些培训班不是糊弄了事 , 而是非常正规 , 一旦报名就不得无故退学 , 而且考核严格 , 奖惩分明 。 到了抗战时期 , 因为业务稀少 , 员工相对空闲 , 大家更是抓紧时间读书 。 兴业银行办了学术训练班和技术训练班 , 除金融之外 , 还设置了国文、英文、商法、统计学等课程 。
职员中的学习气氛也很浓郁 。 据兴业银行总行的一位实习生描述 , 抗战刚爆发时 , 大家读书的劲头尤其大 , 很多人午饭后不顾困倦 , 咬牙读书 。 他们手中的书 , 有《论语》《孟子》 , 有《塞上行》《芸生文存》和《蒋委员长言行集》 。 有人统计过当时兴业银行职员借阅的书 , 以文学类最受欢迎 , 借阅量数十倍于其他门类 , 史地、经济、科学居其后 。
刘平觉得 , 陈伯琴虽是工科出身 , 但国文功底很扎实 。 他的书信 , 句子条理分明 , 用词准确 , 毛笔小楷端端正正 , 少有涂改 。 在书信里 , 陈伯琴很少谈及他的个人生活 , 但字里行间 , 刘平能感觉到 , 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 在青岛担任支行行长时 , 陈伯琴向总行汇报当地的经济情况 , 其中有许多描述春节街市情景的语句 , 绘声绘色 , 对一地风土人情的观察十分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