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2022,阿里云上岸

阿里巴巴|2022,阿里云上岸

文章图片



撰文| 吴先之


编辑| 王   潘
很长一段时间 , 无论BATH , 谈到“云”约等于烧钱 , 而如今有一朵已经断奶 , 走向成熟 。
5月26日晚 , 阿里巴巴发布了2022财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报表 , 数据显示 , 该财年阿里云在抵销跨分部交易前和抵销后分别为1001.8亿元和745.68亿元 。
相比过去只顾营收不看利润 , 该财年终结了过去12个财年的亏损局面:2022财年阿里云EBITA利润11.46亿元 , 成为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 。

在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剑锋看来 , 盈利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 经过十多年高速增长 , 阿里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接下来将追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 。
这意味着营收增长不再是最紧要的事情 , 我们看到营收(扣除来自为其他阿里巴巴业务提供服务的收入)从2014财年的7.7亿元 , 增长到如今的745.7亿元 , 近9个财年累计增长95倍 。 付费用户数量也来到400万 , 其中包括62%的A股上市公司 。
而可持续的前提条件就是实现盈利 。 事实上 , 阿里云业务已经连续6个季度盈利 , 逐渐成长为阿里第二个增长动能 。 客户多元化与自研是阿里云扭亏为盈的两大原因 。
结构性盈利?2018年的价格战与2020年的疫情刺激 , 云计算已经是头部玩家的游戏 。
截至上个自然年内 , 阿里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三家主要云厂商的营收分别为724亿元、201亿元、151亿元 , 2020年后腾讯就不再披露云业务收入情况 。 横向比较BATH四家 , 阿里云在份额上领先 , 又率先盈利 , 在下半场占据着较为有利的位置 。
过去一年 , 阿里云曾经历了大客户流失所带来的阵痛 , 挣扎于价格战的泥潭 , 加之外部环境充满挑战 , 市场一度认为阿里云财季盈利难以维持 。
在此期间 , 阿里云悄然走向多元化以对冲风险 , 主要向寻求政企与金融领域突破 , 同时进一步向中小企业与非互联网行业渗透 。
早在上个财季 , 张勇便提到阿里云注重大客户的分散性 , 彼时超过2%的单一收入的客户已经屈指可数 。 客户多元化的同时 , 在部分领域建立了相当稳固的优势 , 尤其是对稳定性、可靠性、合规性较高的金融领域 。
受疫情催化 , 企业存在广泛的上云需求 , 何况G端与金融领域客户粘性高 , 决定了营收的基本盘 。 阿里一直希望能在上述领域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 , 以对冲价格战所带来的低毛利困境 。
过去一年 , 阿里云相继推出了“金融数据中体”和“金融级云原生工厂”等多款行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 目前客户已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0%已上市商业银行以及60%保险企业、60%证券公司等数百家金融机构 。
今年初 , 北京冬奥将核心赛事技术服务迁移至阿里云 , 探寻与政府的合作方案似乎也有了新的突破 。
今年3月以来 , 销售和生态体系进行了多次人事调整 。 先是原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蔡英华加入阿里云 , 任职阿里云全球销售总裁 , 向张建锋汇报 。 不久后中国区原副总裁黄海清接任任庚的中国区总裁职务 , 整体负责16个区域销售 。 销售管理与生态发展部暂时由蔡英华直接管理 。 新金融与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刘伟光、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许诗军、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袁千向蔡英华汇报 。
蔡英华在华为期间 , 曾负责政企业务的战略规划与业务推进 , 入职阿里云后一系列调整的目的 , 便是建立一支有经验、打过硬仗的销售团队 。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 , 2021年-2026年中国政务云市场将不断发展 , 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 , 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 这也是阿里云不断提高政企市场重要性的原因之一 。
除了政企市场外 , 电商与中小微企业所构成的长尾市场同样为阿里云带来了可观增量 , 伴随着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 接下来非互联网行业成为各家角逐的焦点 。
由于“云钉一体”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上云的门槛 , 对非互联网行业有很大吸引力 , 近年占总营收的比重日渐抬升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 阿里云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占抵消跨分部交易影响后阿里云业务收入的52% 。
综上来看 , 阿里云本财年盈利将在未来持续 。 不依赖于某一大客户分散了风险 , 金融与政企客户带来了中长期的稳定性 。 向中小客户与非互联网领域渗透可能会是未来存在变数的领域 , 因为疫情一旦恢复 , 相关需求势必井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