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长期未能出现颠覆性自主创新的根本原因

小米科技|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长期未能出现颠覆性自主创新的根本原因

文章图片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领域至今仍然跟随、局限于欧美的技术体系 , 在“碎片化学术”中持续发展三十年 , 难有系统性的全面破局 , 今天出现多个分支领域受制于人 , 以及网信安全领域的泄漏多发 , 其根本原因分析如下:
一、“863计划”出现信息技术战略的决策原理谬误 , 错误切分计算机和自动化 , 导致了我国信息技术科研的“碎片化学术” 。
诞生于英国阿兰.图灵和美国诺伯特·维纳的“自动机科学”理论 , 在我国“863计划”的规划内容中被切分为“两门科学”——计算机和自动化 , 其错谬至今难以得到纠正 , 并且长期被“两类学科”的带头科学家群体所强化 。 美国科学院李凯院士在公开媒体上直言过中国“863计划”的失败之处(本人认为“863计划”在信息技术科学以外的领域 , 多有成功 , 失败限于信息技术科学领域) 。 而出现了错分的“计算机和自动化两个学科”后 , 完整的“自动机科学”在我国就出现了不断裂变的“碎片化学术”发展 , 进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学术山头”——计算机、自动化、软件、网络、人工智能等 , 在有的“山头”内部甚至强调后辈学者干这个科研的不能去干那个 , 限制学者“跨界”发展 。
?、“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不良割裂问题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原理”被欧美“资本市场型技术理念”长期所误导 , 完整的“自动机科学”在中国被划分为“硬件+软件”的错误理论认知 , 硬件以CPU芯片的“摩尔定律”为核心单独发展 , 软件以美国操作系统Windows/Linux平台上的应用软件为核心发展 , 导致长达几十年我国忽略操作系统的自主技术研发 。 而“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不良割裂认知 , 还导致我国在“计算机科学原理”的学术科研上难以出现世界顶级的引领性创新 , 发展的仅是一种非系统性“碎片化学术” 。 已故王选院士曾说 , “软硬件一体化是一辈子在科研上受益无穷的事情” 。
三、“软件学科”的不完整性问题
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不良割裂认知里 , 中国“计算机科学”原理就衍生出一个不完整的“软件科学”分支 。 而没有“硬件设备融合的软件”技术发展 , 进而导致我国长期被捆绑在美国以Win-Tel体系为主的信息技术架构上 , 以及束缚在Linux开源软件和TCP/IP网络上 , 未能基于“自动机科学”建立中国全面自主的信息技术可信体系 。 同时国内学术界普遍对操作系统缺乏系统认知 , 而做出了“操作系统软件”的不完整认识 , 导致国产操作系统内核(OSKernel)的技术匮乏 。
四、网络技术的空白问题
我国长期流传的不完整的“计算机科学原理” , 是一种“没有自动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的狭隘技术理论 , 导致自主网络技术的设计、创新和发展无以适从 , 被迫长期以美国国防部网络协议TCP/IP为核心发展 , 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技术空白 。
五、缺少UNIX技术的关键萌芽
以往代表国内最高技术成就的“107机—109机”等几台“国机” , 其技术未能在网络方向上发展 , 在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未能诞生“中国的UNIX技术” 。 并且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 ,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国产自主技术的研究中断 , 这个技术断代严重制约了中国的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的诞生 。 我国学术界对大型机和PC机之间的技术同源性 , 认识不清 , 不能吃透 , 没有理解到具备“网络能力的UNIX技术”对于我国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 忽略其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具有决定性价值 。
六、科技术语体系落后问题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原理”一批关键术语在科学进步过程中 , 未能与时俱进地得到纠正和提升内涵 , 继续保持陈旧理念下的科技术语文词体系 。 国内长期所使用的“计算机、单片机、嵌入式、软件、硬件”等术语都有科学原理上的一定误差 , 对于整个中国数字信息技术行业的学术科研起了迟滞作用 。 台湾科学家范光陵先生长期主张的采用“电脑”术语代替“计算机” , 以及台湾汉语定义的“硬体、软体”与大陆汉语的“硬件、软件”相比 , 其科学表述的精准程度都要比大陆术语高很多 。
七、人工智能概念有误问题
从“图灵机”、“冯诺伊曼机”等诞生之日起 , 就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萌芽出现于世 , 欧美在“图灵机”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共识的“图灵测试”的学术定义 。 中国其后搞的“智能计算机”在科学原理阐述上 , 与欧美学界却有根本性差距——去寻找超越图灵机的“人工智能” , 因而在九十年代与日本的“第五代超级计算机”项目同时失败 。 因此 , 由于未能吃透“图灵机” , 今天国内尚没有完整而独立的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创新 , 而美国IBM、谷歌、苹果等公司都有了卓越的引领性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