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骁龙|家电卖场,品牌“夺权”

高通骁龙|家电卖场,品牌“夺权”

文章图片

高通骁龙|家电卖场,品牌“夺权”


国美流年不利 , 即便是黄光裕出山也没能幸免 。
【高通骁龙|家电卖场,品牌“夺权”】4月份 , 美的集团中国区域的一份公函表示 , 由于济南国美分部员工对美的员工“物理殴打” , 美的系全品类即日起 , 全面撤出国美济南分部 。 没过几天 , 因为一笔8000多万的贷款 , 惠而浦便通过上市公司公告的方式 , 对外宣布将终止国美系的全面商业合作关系 。
这几年 , 家电品牌撤出零售商场的事屡见不鲜 。 除了国美 , 还有苏宁 。 2020年 , 苏宁易购受到集团多元化扩张的拖累 , 经营一度陷入资金链紧张周期 , 导致家电品牌对连锁大卖场敬而远之 。
去年一周之内 , LG等外资品牌的电视业务就接连退出苏宁、国美 。 下半年 , 长虹、创维、康佳、TCL也开始了一轮连锁大卖场的撤场或者收缩调整 。 放眼整个家电圈 , 无论是黑电 , 还是白电都在忙着布局其他渠道 。
至于踏着年轻消费浪潮 , 风生水起的小家电 , 诸如小熊、奥马、摩飞等新品牌从一开始上市就没有着重在意过线下 。 家电零售面临一波又一波的变革 , 不可否认 , 曾经的零售巨头也渐渐失去了话语权 。
卖场与品牌那些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2020年7月份 , 五星电器宣布将54%的股份转让给京东 , 国美与苏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自此 , 整个家电零售渠道的故事被无情改写 , 卖场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隐晦的变化 。 不得不提 , 最早的卖场大战 , 家电品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 。
国美、苏宁之前 , 国内的家电销售霸主是郑百文 。 这个1996年就上市的家电王者靠着销售长虹彩电一举成名 , 巅峰时期 , 郑百文一年的销售收入能达到76亿元 , 净利润8100万元 。 转折点出现在1998年 , 当年济南有7家商场以质量问题与服务投诉不配合而共同拒售长虹 。
这冥冥中成了国内家电零售市场的分水岭 。
长虹意识到不能单纯依靠大规模批发商 , 只能先发制人 , 玩起价格战 。 而因为泉城家电圈大规模抵制长虹 , 品牌的消费缘也备受搓磨 , 随后的一年 , 郑百文的业绩急剧下滑 , 到1998年 , 全年的销售收入总额只有33.55亿元 。
从某种角度来看 , 长虹与郑百文之间的依附变化侧面映射了整个家电零售市场中 , 品牌与渠道你来我往的商业世故 。 如果过度依赖品牌 , 一旦品牌在消费市场发生波动 , 则卖场也跟着苦不堪言 。 为了杜绝长虹与郑百文的悲剧重演 , 家电销售接下来的重心便转移到了渠道方 。
黄光裕与张近东曾是抬高渠道话语权的领军人物 。
九十年代末 , 国美以包销、招标等模式与品牌达成直连 。 门店在当年是话语权鼎盛时期 , 国美发挥自己渠道议价能力 , 让同样一件产品在国美门店的零售价要比市场便宜2000元 。 与国美的价格路线不同 , 苏宁主打服务 , 销售与安装送货相互捆绑一度让苏宁的营业额飙升 , 后续的苏宁售后中心与物流中心也无一不映衬着渠道的绝对权威 。
这是事实 。 遥想当年 , 家电零售巨头走到哪里都人声鼎沸 , 从前的国美引流效果 , 对于一个商圈而言不亚于海底捞 , 吊打任何一家网红店 。 据悉 , 当初国美入南京 。 数万人涌来 , 以至于国美的玻璃门都被挤碎 , 顾客被挤掉的鞋子装了两筐多 。
但时至今日 , 任何一家卖场都不可能重现当年的辉煌 。 随便走进一家城市的家电大卖场 , 冷清的场面几乎门可罗雀 。
早在2019年 , 一份调查数据就显示 , 我国家电市场线下零售额同比减少5.8% , 2021年 , 家电零售额中线上渠道贡献52.9% 。 家电卖场萎靡不振 , 从不断关停与亏损的地方卖场便能初现端倪 , 比如临沂金鹰美乐家电、山东银座电器、沈阳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临沂家和电器不止一次被媒体爆出经营困难 。
传统家电卖场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 这无可辩驳 。 风水轮流转 , 渠道与品牌的话语权此消彼长 。
国美们还活得下去吗?
《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 , 京东以32.5%的份额位居第一;第二位的苏宁易购为16.3%;天猫份额为14.8% , 位列第三;国美电器仅为5% 。 苏宁看似活得还不错 , 但这家大型零售公司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伤筋动骨 , 创始人股权也不断被稀释 , 背后的心酸实则一览无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