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骁龙|家电卖场,品牌“夺权”( 二 )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 , 家电零售逐渐扩散到各个角落 。
苏宁、国美不仅仅要在京东、天猫的虎视眈眈下艰难求生 , 但凡想要在电商领域分得一杯羹的 , 便不会轻易错过家电市场这块肥肉 。 以抖音为例 , 数据显示 , 同比2020年12月末 , 2021年抖音电商家电品牌入驻数增长230% , 核心家电品牌的入驻数量增长42% 。
直播带货也在其中搅动风云 。
最活跃的当属格力 , 董明珠对直播的偏爱明目张胆 。 数据显示 , 董明珠首次直播销售额就达到了22.53万 , 在线人数峰值也达到21.63万 , 2020年格力主题直播活动创下102.7亿元的销售记录 , 根据统计 , 董明珠5场直播累计销售额超过178亿 。

另一方面 , 家电产品慢慢走向智能化、万物互联 。 小米、华为等互联网玩家的线下体验店在各大城市商圈随处可见 , 在线上拥有独立商城 , 以万物互联为逻辑的智能家居几乎包罗家电市场的每个角落 , 就连海尔等传统家电也在谋求场景生态 , 赋能厂家更多的带货能力 。
电商分食 , 品牌自立的情况之下 , 国美们存在的意义开始越来越被质疑 。
事实上 , 尽管家电品牌正在逐渐远离国美这类零售渠道 , 但不排除某些品牌依旧要靠渠道求生 , 尤其是那些在激流勇进中节节败退的中部以下品牌 , 渠道对他们而言 , 或许不只是产品的销售与体验 , 更重要的是品牌展示与推广 , 这一部分带来的价值可能远远高于零售本身 。
一线品牌自建渠道 , 二线或者不知名品牌在传统渠道便有了进一步增长露面的机会 。 首先 ,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 家电连锁零售渠道不会轻易消失在市场洪流里 , 卖场在家电行业的价值也很难轻易磨灭 。
以国美与三洋电子为例 , 此前 , 国美集团和三洋电子一举签下为期5年的深度合作规划 , 确认国美为三洋全国渠道独家经销商 。 与此同时 , 根据双方五年规划 , 国美不仅要对三洋产品进行终端的推广 , 还要准确快速地收集消费需求并及时反馈给三洋 , 三洋根据消费需求研制新技术与新产品 。
今年3月 , 国美发布了2021年财报 , 显示国美零售销售收入约464.84亿元 , 同比增长5.36%;归母净利亏损44.02亿元 , 亏损缩窄37.06% 。 虽然重生很难 , 但能苟活已经足够幸运 。
家电不好卖 , “卖场”在转行?
国内家电销售从两年前就出现大幅度停滞与放缓 。
《2020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 , 仅仅半年之内 , 我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就比上年同期下降14.13% , 为3690亿元 , 厨房电器、空调、彩电等销售额降幅均超过20% , 空调品类整体零售额为921亿元 , 同比下降22.54% 。
到了2021年 , 原材料价格上涨 , 导致家电价格居高不下 。 从2021年3月开始 , 各类家电品类纷纷涨价 , 白电涨价幅度为20%-30% , 厨电、电视涨幅在10%左右 , 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压力被迫传递到下游消费 。
以电视为例 , 2021年前七个月 , 国内彩电累计销量只有1994.5万台 , 同比下降15.6% , 预计全年销售量可能将跌破4000万台 。 从某种角度来看 , 家电零售不景气是必然的 。 而对于零售端 , 迫切开辟下一赛道似乎势在必行 。
国美秉持就近原则 , 这几年投入最多的领域是家装 。 据国美方面引用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 , 随着四线及以下城市装修金额比例上升 , 家装市场将从目前5万亿元 , 到2025年左右达到6万亿元 , 这一规模将是家电行业四倍之多 。
2020年12月 , 国美集团正式控股家装BIM平台“打扮家” , 彼时黄光裕的目标是到2024年时打扮家GMV达到5000亿元 。 国美转行 , 可以在新的市场重回昔日巅峰吗?很遗憾的是 , 这一领域的答案并不是那么明朗 。
一方面 , 中国装修公司大部分都是地方公司和工长带领的装修队 , 连锁型家装企业的数量占比只有10% 。 另一方面 ,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越来越渺茫 , 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 , 同比只增长2.6% 。

反观苏宁 , 实际上 , 苏宁易购在家电零售市场的地位比国美耀眼很多 。 但关键是 , 光靠家电已经无法继续支撑苏宁的电商体系 , 在2015年拼多多横空出世之前 , 苏宁还能勉强挤入国内三大电商平台行列 , 如今 , 无论是商品生态 , 还是物流建设都远远落后 。
不管能不能杀回曾经 , 苏宁都先后随波逐流地玩起补贴、拼团、生鲜……甚至一掷千金地扩展各类周边业务 。 只可惜 , 市场没有争到 , 反而亏得负债累累 , 以苏宁一度最看好的小店模式 , 仅半年就亏损近3亿元、债务高达6.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