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kit|Web3革命:逃离、信仰、大迁徙( 五 )


这或许能从目前中国创业者在Web3公司里占据的位置可见一斑 , 中国创业者能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 , 但是不能发明无聊猿、Azuki、Cryptopunk等注重文化属性的NFT 。
Azuki NFT
去中心化 , 是Web3的精神所在 , 也是互联网的核心 。
在体制上 , 中心化的互联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 。 无论是推特、微博还是Facebook都有着中心化公司的弊端 , 比如随意浏览用户隐私、将私人数据归为己有、大数据杀熟等 。 这些问题 , 是Web2互联网公司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决定的 , 很难由他们自身或者一味的通过监管去解决 。
最近 , 某大厂员工便被指出涉嫌“偷看”创业公司工作文档 , 事情过了近一个月 , 官方仍未回应 。 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 而且绝没有可能杜绝 , 人们没有任何反抗或者选择的机会 , 小小的个体即使被侵犯了 , 也不会有得到任何说法 , 况且绝大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隐私或者数据权利被侵犯过 。 这并非互联网公司喜欢做恶 , 而是其自身固有的体制决定 。 而且一旦社会出现“小政府、大公司”的情况 , 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会以几何级数递增 。
怎么消解大厂“恶的一面”?剥夺他们过于中心化的权力 。
需要指出的是 , Web2互联网也并不是完全中心化的世界 , 实际上它比Web1和互联网没有诞生时更加去中心化 。 只不过 , Web2互联网公司普遍信奉中心化的思想 。
支付宝、微信、滴滴的出现 , 实际上让人们多了一种选择 。 在这些互联网产品没有出现之前 , 大家只能用银行提供的产品、只能用电话等方式交流、只能到路边拦出租车 。 而互联网实际上给人们提供了新的选择 。
从这一逻辑出发 , Web3的去中心化体现在两层:一层是社会范围 , Web3的出现 , 让普通人和创业者都提供了新的机会 , 让这个社会不再那么垄断和中心化;第二层是Web3本身 , 它的核心思想是信奉去中心化 , 致力于在体制上让每一个Web3产品去中心化 。
人们习惯了古典互联网的生活方式 , 认为自己发布的每张图片、每条留言、每篇文章都应该被人们自由免费分享传阅 。 数据即金钱、即权力 , 这是每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深知的真理 。 然而 , 这个真理只限于大机构 。 数据是金钱 , 大公司可以把数据转化为金钱和权力 , 但是个人不能 。
Web3则让数据可以更加深度流通 , 它让数据的权力不再只限于国家和大型企业 , 而是归还于每一个人 。
你在网络上的每个足迹 , 看似普通 , 但汇聚起来 , 就形成了价值 。 而当这些数据只有普通人才可以授权给需要的机构时 , 人们即可通过自己的网络足迹获取收益 , 甚至与他人进行频繁的数据交换 。
Web3 , 吸引着最疯狂的资本、最有野心的年轻人和最天马行空的项目 。 而连接他们的是一种信任 。
这种信任 , 来自于一个个小小的生活场景 。
一个新加坡人想在澳大利亚买房 , 可能需要去各个部门申请 , 花费一周才能成功 。 然而在Web3体系 , 只需要几秒 。 在以前人们要完成一个复杂的目标 , 需要成立一家公司 , 而现在人们只需要成立一个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
Web2(互联网) , 让每一个人即使在家 , 也能即时看到全球各国发生的大事 。 Web3则在目前的世界体系之外打造出了一个独立的全球经济系统 , 让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可以和全球有共识的陌生人一起做一项复杂的事业 。
写在最后
在中国 , 区块链和Web3仍是最受争议的行业之一 。 一些区块链公司CEO , 即使身价过亿 , 团队成员过千 , 甚至登上全球主流杂志封面 , 也被老母亲痛批为“盲流” 。
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已经持续了10年 , 还将继续存在 。 中国从农业社会 , 进化到工业社会 , 再进化到数字社会 , 只用了短短30年 , 回首看 , 每十年都是一场革命性的颠覆 。
那个时代下田栽秧的孩子 , 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在工厂上班 , 因为当时满眼望去看不到一个工厂;在工厂玩耍的孩子 , 不会想到自己以后的工作会是在摩天大楼里天天盯着一台屏幕 , 因为目力所及之处都是低矮房屋;而在摩天大楼之间奔跑的孩子 , 或许未来工作的地方将在田野、在海上、在地下 , 甚至工作这一概念都将被消解 。
固有的思维依然在人们的脑海挥之不去 , 但世界却在笃定变化着 。 人们从互联网、金融、艺术等行业“涌进”这一赛道 , 把区块链技术融进产品 , 把DAO的思维放进公司 , 将Web3文化接入数字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