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中国互联网激荡三十年:这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一场造富运动( 三 )


2000年11月10日 , 中国移动推出一个新的业务品牌——“Monternet移动梦网” , 对于苦于不知道怎么样从网民那里收钱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 , 移动梦网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 。
中国高科技互联网公司们 , 主要靠游戏和“移动梦网”续命 。 特别是游戏点卡与短信代扣这种创新性的小额支付通道的打开 , 挽救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 。
依靠着游戏与话费代扣两大现金流 , 三大门户成功翻盘 , 网游迎来了它的全力井喷和高峰期 , 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
当然 , 乱扣话费、短信诈骗、游戏是精神鸦片等话题也常常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 。
中国家用电脑在1999-2003年之间得到大量普及 , 网民数量从1997年的60万出头 , 一路开始奔向2003年前后的接近8000万 。

在线音乐网站和资源下载网站 , “猫扑、天涯”等第一代社区和BBS , 无数的地方站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
在那个手机还是双向收费 , 异地通讯要算长途 , 挂QQ只能在台式电脑上的年代 , 掀起了一股独具“中国特色”的网吧文化 。
所谓的屌丝逆袭、集体狂欢、互联网下沉的故事 , 准确来说从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 。
2003年 , 中国遭遇“非典” , 所有的危机 , 永远都是既蕴藏着危险 , 又孕育着机会 。 在长达几个月的出门减少甚至停学里 , 许多互联网公司都迎来了用户增长和业务增长的黄金时期 。
2003年年底 , 在互联网第一波里存活下来的中国公司都是投入最大精力到某一领域并获得领先地位的公司:
新浪、搜狐和网易的新闻门户 , 腾讯的即时通信 , 盛大和九城的网络游戏 , Tom、空中网、掌上灵通的无线增值业务 , 还有携程的旅行、前程无忧的招聘、百度的搜索和阿里巴巴的B2B 。
阿里和马云抓住了这一机会 , 电子商务、电商购物平台迎来了发展的锲机 。
2004年末 , web2.0的概念在美国被提出 , 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创新低潮之后 , 互联网再次成为老牌投资人的新宠 。
社交、电商、搜索、游戏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核心 , 昔日火热的门户网站却日益边缘化 。
2005年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转折之年 , 从外部环境来看 , Google发掘出一批新方向 , Skype为首的P2P概念、MySpace和Facebook主演的网络社区、YouTube开创的视频平台、Craigslist代表的本地生活信息分享平台、“第二人生”呈现的三维虚拟社区……
所有这些概念似乎都可以在中国重新讲述 , 特别是有了百度和淘宝这样的成功复制之后 , 美国投资者对此也不乏认可 。 从2005年下半年起 , 数十亿美元不停歇地流入中国 。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copy to China” , 互联网在美国的每一个细小的创新 , 在太洋西岸的中国 , 都会有人进行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和跟随 。
国内互联网创业者都是看到美国火什么就抄什么 , “拿来主义”迅速本土本地化 , 重新寻求身份认同 , 并寻找自己与市场的连接点 。
2007年 ,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拿出世界上第一款iPhone , 两个手指头一划放出一首《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 , 宣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

2008年是PC互联网的巅峰时期 , 当搜狐还沉溺于成为奥运会独家代理 , 世界上第一台安卓手机HTC G1悄无声息发布 , 移动互联网的滚滚浪潮和美国次贷危机席卷而来 , 4万亿直接刺激了国内市场 , 热钱同样滚滚而来 。
2010年 , 《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这首歌终于传到了中国 , 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面临着转型 。
而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深刻影响了未来互联网的走向 。 3月 , 谷歌关闭了Google.cn , 谷歌的退出 , 互联网瞬间成为了局域网 , 百度获得一家独大的事实 , 也提前宣告了一个一个时代的结束 。
移动互联网时代 , 在仅有几英寸大小的手机屏幕上做出任何细微的变动 , 都可能影响平台核心流量分配机制 。
任何一个新出的APP , 几乎都是基于手机硬件的扩展(蓝牙、通讯录、麦克风、NFC、定位、相机、照片)等功能的商业化延伸 , 都蕴含着代际更替和弯道超车的大机会 。
移动互联网时代 , 也称为手机屏幕争夺战 。
从新世纪开始到现在 , 门户、搜索、游戏、社交、电商、团购、共享、O2O等新兴的商业模式陆续出现 , 几乎奠定了未来十几年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 。
这种立足本土、对接美国式的造富运动由此产生了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知识英雄 , 互联网的大浪把普通人淘成了公众人物和产业偶像 , 成为互联网创新中国的内在推动 , 并使之再一次成为一场“全民狂欢”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