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华米科技难为无“米”之炊( 二 )


如此大幅增长的库存积压 , 很显然会导致华米的现金流受困 , 甚至不堪重负 。

按照常人的理解 , 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 , 华米对小米的出货 , 是倒逼式的库存管理方式 , 理应不会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库存 。

回归到其与小米合作的初衷 , 也是类似互联网分销的模式 , 通过“轻资产”的模式 , 快速进行商业化变现 。 然而 , 在主张去小米化后 , 其最初想绕道回避的重资产问题 , 也随之浮出水面 。
鉴于其营收构成中 , 小米贡献的营收占比正在下降 , 也不难推测 , 或许库存量过高的问题 , 是因为华米的自有品牌产品滞销或生产过量所致 。
值得注意的是 , 其现金流风险也不容忽视 。 例如 , 在2020年净利润不到2.3亿元的情况下 , 2021年第三季度的短期银行借款就有4.58亿 , 总流动负债更是超过21.25亿 。
由此可见 , 华米负债率过高 , 而且因为库存长期积压 , 也将直接影响其现金流的流转 。 多方面因素所带来的 , 也将是华米有资不抵债的经营风险 。
很显然 , 这也是精明的二级资本市场投资者 , 所十分忌讳的 。 这也不难理解 , 为何自上市以来 , 其股价表现十分惨淡 , 从登陆美股资本市场开始 , 就“跌跌不休”了 。
进退两难 , 难以根除的内忧外患
早年 , 华米定位的赛道可谓炙手可热 。 无论是智能可穿戴设备 , 还是物联网的概念大行其道 , 都让华米吃尽了红利 。 加上小米在产品供应、品牌赋能等方面的加持 , 华米可谓春风得意 。
只不过 , 热门赛道往往也最拥挤 。 在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领衔主演的同时 , 华米与小米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 , 因此 , 其无论是为小米开拓销售渠道 , 还是研发自主品牌产品 , 都是进退两难 。

首先 , 在华米瞄准的海外市场 , 原本很有发展潜力 , 无奈因为疫情 , 2021年多个欧洲关键市场因为加强封禁措施 , 而严重受挫 , 因此华米也应声下调其营收预期 , 下调幅度为1.5亿元 。

受此消息影响 , 华米在调整预期的消息发布当日 , 股价即出现了4%的下挫震荡 。
其次 , 在巨头争霸国内市场的局面下 ,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量市场空间越发狭窄 , 华米不仅面临巨头的挤压 , 也将面临众多腰部、尾部品牌的四面夹击 , 华米欲保持增长的压力 , 可想而知 。
以2021年Q3为例 , 苹果市场占有率21.8% , 三星占比14.4% , 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份额都不超过6% , 由此可见 , 华米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 何其艰难 。
除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外 , 华米的内忧也挥之不去 。 其去小米化的这张牌 , 就是通过打造自主品牌 , 并不断提升其营收贡献占比来落地的 , 但是其自主品牌的发展 , 却有些差强人意 。
据了解 , 华米科技主要包括两大块业务:其一是以小米的智能手环和体重秤为主的小米生态链业务;其二是以Amazfit和Zepp为主的两个自主品牌业务 , 主要产品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 。 但是二者的产品与用户定位 , 并无多大差异 。
过去 , 华米过度依赖小米的风险显而易见 , 这种过度依赖必然会导致自身的脆弱性 , 风险也与小米的发展高度绑定 。
华米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 于是 , “断奶”也成了华米发展的第一要务 。 不过 , 没有太多品牌与市场积淀的华米 , 想要发展自主品牌 , 也是举步维艰 。
据了解 , 在华米科技的自主品牌严重滞销的同时 , Amazfit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仍然不到6% , 这样的的尴尬现状 , 也让华米急切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
2021年 , 华米科技也相继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新品、大健康等领域全新布局 , 先后推出“黄山2S”芯片及智能手表操作系统Zepp OS等 。
与此同时 , 也对外发布了30秒测血压的Pump Beats血压引擎 , 以及便携式MRI核磁共振技术 。

尽管大健康行业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广阔赛道 , 但是鉴于国人在健康方面的消费观念 , 尚未被充分教育、而相关技术的应用等也并不成熟 , 因此 , 其大规模的推广销售 , 也将面临可以预见的难题 。

而且 , 纵观目前瞄准大健康赛道的智能软硬件玩家 , 更是不计其数 。
例如 , 早在2014年 , 苹果就从飞利浦的研究机构请来了一位睡眠研究专家 Roy J.E.M Raymann , 这是一位在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非药物改善睡眠疗法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 。 而这位专家的研究范围 , 正是包括了非药物疗法的睡眠模式监控和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