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从国产替代到替代国产、破发频现,中国芯下一阶段何去何从( 二 )


TWS耳机产业链 , 是第一波国产芯片辉煌的重现吗?
回首国产芯片的崛起 , 与手机产业的变迁不无关系 。 正如戴辉强调 , 全世界做大了芯片产业的国家并没有几个 , 需要伟大的契机 。 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海量整机 , 才可造就伟大的芯片产业 。
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时代 , 中国手机制造(包括平板电脑到MP3等消费电子)的崛起为中国芯片产业的首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 从“中华酷联”时代 , 到“华米OV”新时代 , 中国手机产业“破坏式创新”将客户扩容到了全球几乎所有的老百姓 , 满足他们对通信、信息、照相、娱乐的普遍需求;国产芯片的“破坏式创新” , 则使展讯、锐迪科、艾为、格科微、华为海思、卓胜微、汇顶、瑞芯微、兆易创新、圣邦微等国产厂商成长壮大 , 其他还有很多芯片厂商 , 就不一一列举了 。 戴辉指出 , 中芯国际等代工厂也在山寨GSM手机的海量芯片上急剧放量而成功做大 , 国产芯片供应链开始第一次“芯火”燎原!
最新一波的蓝牙TWS耳机、快充产业爆发 , 造就了系统级芯片恒玄、络达、杰理、原相、中科蓝讯等蓝牙主控芯片厂商以及南芯、智融、杰华特、英集芯等等优秀的本土厂商 。 这一次 , 是第一波国产芯片崛起的辉煌重现吗?
爱集微咨询业务部总经理韩晓敏对此表示 , 两波“中国芯”浪潮有相似也有区别 。 相同之处在于 , 无论是手机产业还是TWS产业 , 都由国际厂商做主流方案推动应用市场兴起 , 随后国内厂商围绕这些方案推出白牌或中低端的产品去做新的方案 , 带动应用市场进一步爆发 。
不同之处则在于 , 一方面过去的白牌市场 , 国外芯片厂商的高端方案也在不断向中低端市场拓展;TWS耳机或快充的应用国外厂商仍以高端方案为主 , 对中低端市场并未足够重视 , 这就留给国内芯片厂商更大的市场空间 , 因此两波“中国芯”浪潮可以说在外部竞争压力上有所区别 , 后者更大程度上是国内厂商在拼杀 。 另一方面 , 第一波“中国芯”多数定位在中低端市场 , 因此大家市场体量看起来做了不少 , 利润却很低 ,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公司向更高端的产品或更宽的产品线扩展 , 因此出现了不少“一代拳王” 。
如今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春风助力下 , 加上科创板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宽松的资本通道 , 这些厂商如果能抓住一个机会把体量做起来 , 基本上都有机会上市 。 哪怕目前没有登陆资本市场 , 他们也已经融了很多钱来支撑持续的研发 , 去向更中高端或更宽的业务线扩张 。 “做大、上市、融资、挖人才、整合资源然后将规模进一步扩大 , 这一轮的‘中国芯’们 , 在市场竞争、资本环境等方面比起以前要好太多了 。 ”
正是由于上述变化 , 加上国产芯片在各个赛道开始出现发展不错的厂商 , “替代国产”的态势逐渐冒出 , 而在低端产品上“内卷”也引发了行业质疑:以白牌TWS耳机为生的企业将是浅滩里长不大的鱼 。
韩晓敏反驳说 , 只要不侵犯知识产权 , 没有坑蒙拐骗 , 不论高中低端 , 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 能不能继续向上突破需要考验企业和团队的持续发展能力 , 不要因为一句“太低端”就忙着给企业发展定性 。 “浅滩里长不出大鱼 , 可是哪条大鱼没有小时候?”
【芯片|从国产替代到替代国产、破发频现,中国芯下一阶段何去何从】他认为 , 现阶段国内部分芯片厂商杀得这么凶 , 就是因为他们能“扛得住” 。 “只要有一点流水 , 根本不考虑利润的问题 , 反正有投资人投了一轮又一轮?即使没有利润 , 只要营收有两个亿三个亿 , 再融个多少亿 , 都可以撑得下去 。 ”“再往后 , 资本市场对企业要求必定会越来越严苛 , 可以预见很多中低端厂商是干不下去的 , 到时候该整合的整合 , 该解散的解散 , 这样的局面才会有所改善 。 而短期内 , 大家都不服输 , 因为背后也都有钱 , 一时半会倒不了 , 所有人就耗着 。 ”
戴辉也表示 , 无论是手机还是TWS耳机 , 哪个应用都有大量的大众市场需求存在 , 对各个市场区间的芯片的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 。 “现在国家放宽条件 , 只要你的体量够了就让你上市 。 但是国家给了你机会 , 你上市之后市值能做到多少?是不是能打破‘一代拳王’再找到第二款、第三款爆款芯片?那就要看企业自己的实力了 。 ”他强调 , “对这些公司而言要考虑的是长期发展 , 但靠眼下的成功肯定是不行的 。 他们未来壮大的机会 , 一个路径是找到下一个应用市场 , 另一个路径就需要通过并购或挖团队的方式来做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