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机器人批量走入建筑工地:探路房地产业“中国智造”正当时( 二 )


建筑工地智能化不只是政策指引 , 也是更多同业共同在寻求的未来建筑方式 。 王克成向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已有诸多公司在与博智林保持联络沟通 , 对后期的商业化引入表达了强烈的兴趣 。 现阶段 , 博智林在全球有十多个项目在使用这些建筑类机器人 , 在集团内大批使用后 , 接下来就必然会向外拓展 。
他续称 , 碧桂园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大约1亿平方米左右 , 去年实现了80万平方米的应用 , 应该说还处在逐渐发展期;但随着目前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 今年应该是博智林的爆发期 。 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机器人进入这个阶段 , 进行产业化转型、提供升级服务 。
本质上来说 , 建筑工地智能化是一个远比看起来更考验整体研发和落地能力 , 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 。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的提案谈到了该方面 。 他建议 , 要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应用 , 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力度 , 支持相关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 。
同时要加快推动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 实现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共享 。 推广BIM报建审批和施工图BIM审图模式;并融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 设立建筑业大数据创新中心 , 实现行业数字化赋能 。
他还提出要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 。 由行业权威机构或龙头企业牵头 , 联合行业研究团队、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 , 研究建立与智能建造相匹配的产品标准、施工标准、设计标准、BIM集成设计标准、装配式部品部件标准、新型建造工艺工法标准、验收标准等标准体系 , 为推进智能建造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
建筑施工智能化畅想
与家用或者工业等通用型场景不同 , 建筑工地场景极其复杂和碎片化 , 匹配细分领域机器人进驻的背后 , 其实涉及到博智林对机器人产业链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体系化搭建 。
博智林基础技术研究院院长严启凡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 建筑实际上是对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 , 很难从目前已经商用化的其他机器人产业链找到可以直接引入建筑工地的机器人零配件和材料等 。
我们联络了很多产业链环节 , 比如导航类公司、建筑材料公司等 , 但发现在建筑场景中跑不起来 。 他续称 , 由于建筑型机器人需要充分适配 , 举例来说 , 常规建筑材料在机器人运转时可能会被堵塞 , 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投入研发进行改良 。
严启凡介绍 , 为了实现如今在建筑工地智能化的落地 , 博智林在诸多核心零部件领域都由自主研发完成 , 包括控制器、伺服器、驱动器、传感器等 , 涉及底层开发框架和算法的软件层面则几乎可以说100%为自主搭建 。 核心价值部分都秉持着自主研发的路线 。
资料显示 , 截至2021年2月26日 , 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042项 , 其中发明专利2161项;已获专利授权984项 , 其中发明专利262项 。
其中 , 对建筑机器人五大核心系统全自主研发 , 包括自动导航系统、面向建筑场景的视觉算法、自研激光雷达等多项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得到实际应用验证 , 导航融合模块、激光位移传感器、智能视觉传感器等填补了世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
目前博智林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 , 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可同时适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 。
仅用两年半时间 , 博智林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 , 并进行了全面的端到端规划及实践 , 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表示:碧桂园集团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 , 开展全面的研发 , 目前已经交付了大批量的机器人 , 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
之所以这么说 , 是因为目前行业间在建筑场景中远远没有实现智能化改造 , 放眼全球同样如此 。
根据克而瑞数据 , 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将智慧建造深度应用于测绘环节、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大型复杂工程设计环节的占比分别约为10%、8%、4%、26% 。
虽然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建筑机器人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果 , 但均未实现建筑全周期、系统化应用的目标 , 目前仍以单点研发和小批量试用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