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SE|落寞之前,德邦也有一个“刘强东”( 二 )


后来的崔维星 , 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不断践行“勇于改变”的理念 。
1998年 , 崔维星承包下南方航空老干部航空货运处(简称“南航老干”)的经营权 , 事业进入新阶段 。 那一年 , 崔维星在业内首创空运合大票的模式 , 引起行业轰动 。

(南航老干空运营业部)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航空货仓的利用率 , 一方面可以保证航空公司的利润 , 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客户的发货成本 。
简单来说 , 就是将同一个地方的客户货物合成一票货 , 在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再按照传真清单里的要求去分拣、派送 。
直到目前 , 这种拼舱位的思路仍影响着整个物流行业 。

崔维星的德邦往事与南航老干的合作 , 可以说是崔维星在货运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
而在赚到第一桶金后 , 崔维星的崔氏货运走向更大规模 。 2000年 , 与南航老干的承包合同结束 , 崔维星拿着300万元成立了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
这是德邦最开始的模样 。 崔维星认为 , 公司最重要的不仅是“通”和“达” , 还有对客户和员工的诚信 , 团队要做一帮有品德的人 。
成立德邦后 , 崔维星仍然不改“创新”本色 , 屡屡赌对未来 。
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 , 崔维星发现 , 大件货物相较于大批量货物 , 在空运价格上的敏感度更高 。 他意识到 , 这些不想支付高额运费的大批量货物 , 或许会成为下一个高需求市场 。
于是 , 崔维星将目光转移到了汽车货运上 。 在他看来 , 汽运一定是继空运后的下一个风口 。
2001年 , 崔维星在广州白云开出了第一个汽运档口 。
2004年 , 崔维星首推“卡车航班”业务 , 宣称用汽运的价格享受到空运一样的服务 。

崔维星的判断没有出错 。
德邦的汽运业务很快占领了华南市场 , 并在2007年实现收入首超空运业务 。 崔维星的事业迎来第二个高光时刻 。
只不过 , 也是在那几年 , 德邦奋力发展 , 行业的老大哥华宇、佳宇、通成却纷纷陨落 。
国外物流巨头的入局 , 加速了国内零担快运格局的变化 。 有的公司被变卖收购 , 有的公司接连倒闭 , 而德邦仍在迎难而上 。
崔维星的聪明 , 为德邦换取了通往零担之王的门票 。 这不仅仅体现在业务创新上 , 还体现在先进的管理模式上 。
比起其他任人唯亲的物流公司 , 崔维星的前瞻性在于创立了一套有效的人才机制 。
2005年起 , 崔维星就开始在业内率先采用校招模式 。
德邦每年从学校里招来的这些管培生 , 如活水一般源源不断 , 不仅让公司业务拥有活力 , 还可以净化人才队伍 。

(德邦官网截图)
正是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 让德邦在此后一直被称为物流行业的“黄埔军校” 。 每一个知名的物流公司 , 都能看到德邦的身影 , 包括京东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戏称 , 德邦被京东收购 , 其实只是换了个马甲而已 。 毕竟京东物流的人才 , 很多都是从德邦过去的 。
不断革新的德邦 , 后来一路开疆拓土 , 在全国起网 。 从一家雏形为8平米门店的华南公司 , 再到后来在各地都拥有网点的国民级企业 , 德邦终于成为“零担之王” 。
此时 , 距离崔维星成立德邦已过去10年 。

德邦 , 终究要面临生命中的那场夕阳只可惜 , 德邦终究是逃不过与华宇一样的命运 。 华宇被TNT收购 , 而德邦也还是被京东收入麾下 。
德邦的陨落 , 其实早在多年前就落下注脚 。
刚发展汽运业务的头两年 , 德邦内部就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危机 。 和京东物流亏损多年一样 , 当时德邦的汽运业务也要靠空运业务输血 。
在当时 , 崔维星与负责空运业务的两个高层理念不合 , 双方的意见冲突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 但坚持汽运就是未来趋势的崔维星 , 并不肯让步 。
最终 , 两个高层带领团队出走德邦 , 分别成立了两家新的物流公司 。
这对于德邦的空运业务而言可谓是元气大伤 , 相当于摘走了大半 。 也正是这个原因 , 崔维星才会在后来更加发力汽运业务 , 挽救陷入困境的公司 。
不过 , 汽运业务救得了德邦一次 , 却不一定能救第二次 。
随着国内物流市场的发展 , 德邦的快运业务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 。 由于电商进入千家万户 , 快递市场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 其余公司的快递业务开始瓜分德邦的零担快运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