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个人付款码不折腾( 二 )


但造谣者正是利用了大多数网民不会去看官网文件 , 且对支付行业相关术语不了解的特点 , 制造并传播谣言 ,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市场异动 。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截至2021年6月 ,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72亿 。
有数据显示 , 目前线下扫码支付市场共包含巨头提供的商户码、个人码以及第三方的聚合支付三大类途径 , 扫码支付市场年规模约40-50万亿元 , 其中聚合支付约15万亿元 。
涉及数亿人、数十万亿交易规模 , 支付工具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 这也意味着 , 涉及支付工具的政策制定会相对谨慎 , 更多是循序渐进 , 而非一刀切:巨量资金沉淀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 , 一旦停用很可能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 。
实际上 , 从央行有关负责人表态来看 , 将个人收款码用于商家收款混淆了交易性质 , 影响风险监测效果 , 不利于借助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赋能增值 , 同时存在利用“跑分平台”将赌博等非法用途隐匿于日常交易场景等多重风险 。 所谓“跑分”就是利用个人的收款码 , 为别人进行代收款 , 随后赚取佣金 。 “跑分平台”实际是从事境外诈骗、赌博、色情、洗钱等非法行为的网络支付平台 。

在2月21日 , 中国人民银行还发布了一条公告 , 表示原定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证监会令〔2022〕第1号)因技术原因暂缓施行 。
该《办法》披露于1月26日 , 一经发布便引发热议 , 一度登上热搜 。 舆论主要聚焦于《办法》中有关“3月1日起个人存取款超5万元要登记”的规定 , 其目的主要是预防和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 。
事实上 , 打击线上线下各类洗钱、诈骗行为已经成为央行政策的一个长期目标 。 上述规定由于技术原因暂缓 , 但并不意味着日后不实行 。
未来随着政策推进 , 可能藏匿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的交易场景都将趋向于规范化 , 本次付款码风波并非瞄准小微商户的饭碗 , 而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 , 斩断非法链条 , 更好保障个体工商户资金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