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化|公众号信息流大改版,视频号上位,全面「头条化」开始?( 二 )


在冯先生看来,在互联互通的大势下,这也是微信避免变成其他视频平台的“管道”的应对做法,不得不加大力度在视频号上面倾注资源,“也符合图文向视频加速进化的创作形势。”
但Nick认为,“视频号的流量没有传说中那么好,而微信已经没有其他曝光的渠道了。其次,订阅号阅读量下降是一种趋势,微信也希望视频号重新挽回用户在微信上的阅读习惯,无论是文字阅读还是视频观看。”
公众号号主尘埃也对这部分新增的内容并不看好。在他看来,视频号内容的出现让整个界面显得“更乱了”,甚至有可能会打扰到部分只想进行文字阅读的用户。
面对这种形势,有的号主选择坚守图文内容,继续死磕公众号;有的号主则顺应平台流量趋势,尝试如视频等内容形式,以便突围困境。
“捡书博士”从去年就开启了视频号运营,边做边调整内容的呈现形式,偶尔能有浏览量激增至百万的视频出现;Nick也在B站和今日头条试水长视频,虽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还是给了自己更多的机会和出路。
三、变与不变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公众号发展9年,大改很难,但微调却可以像程序一样不断迭代。这是公众号保住用户新鲜感的方式之一,也是让自己存活更久的手段,但同时也意味着公众号的天花板已经看得见,或许正是没有明显增长的流量数据让它缺席了今年的微信公开课。
这种固化决定了微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颠覆用户的使用习惯,甚至在某些层面需要利用这些长久习惯来为更多部位“造血”,比如视频号。
2020年的“微信之夜”上,张小龙曾经透露,“每天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尽管再没有更新的数据,但就算浮动也依然是以亿计数的流量池,对于仍处于发展期的视频号而言,无疑是重要的入口。
在信息流内刷到视频号内容,确实有更高的概率触发更多的用户停留,我们可以简单捋一下逻辑:
首先,在公众号发展的9年里,已经让数亿用户养成了刷公众号文章的习惯,这是流量池的基础。
接着,推荐的视频号内容是用户关注的账号提供的,这代表了用户对这类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好,这是进一步的筛选。
然后,用户点进视频号观看时,算法会迅速打好标签,并继续分发同类型的视频内容给用户,这是为用户留存所做的铺垫。
最后,当用户决定关注账号的时候,利用视频号和公众号打通的方式,号主可以选择让用户留存在公众号或者视频号,这是流量的循环。
头条化|公众号信息流大改版,视频号上位,全面「头条化」开始?】而据果酱妹测试,在订阅号信息流中随机进入十个视频号内容,有九个是可以通过头像跳转公众号主页的,只有一个是进入视频号主页。虽然样本很小,但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两个信息点:
相比在微信里面做视频内容,图文形式仍然是主流,是沉淀用户的优先选择;视频号已经具备一定的流量反哺能力,能够发挥“连接器”的作用推动微信内循环。
显然,微信希望公众号和视频号两手抓,最好能够就此培养起用户在微信既看图文又刷视频的行为习惯。
但众所周知,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所以,微信的设想在落地过程中势必要牺牲掉某些东西,比如“订阅”功能。
在初期,公众号试图靠着“订阅”功能走出一条“去中心化”的路子,把权利交给用户,喜欢就关注,关注了就给你放在订阅号列表里,这个行为就和早些年订阅报纸一样,订阅了就给你送到门口的报箱,想看哪份就哪份。但从订阅号列表改版信息流、推荐内容逐渐增加开始,算法分发逐渐占上风。
如今的微信保持着“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微妙平衡。一方面,“订阅”仍然存续,用户还是可以通过“订阅”来筛选公众号和视频号的内容,这个路径比起惯用分发逻辑的其他平台而言更加简单。
但另一方面,“订阅”的作用又在不断削弱,从订阅号信息流中推荐模块的出现、订阅帐号内容的折叠、视频号内容的可滑动观看等功能更新可见一斑。
在大数据时代,要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留住用户,算法是非常有效的,已经有很多平台进行了验证,抖音正是将算法摆到明面上并运用到极致的典型例子。
公众号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可以理解,但这种改版趋势下造成的困境,诸如号主和粉丝之间联系不断被削弱而只能靠着不断叮嘱星标的方式维系,甚至一段时间不看就再也刷不到帐号文章,而用户只能看到算法认为他喜欢看的内容,信息茧房中再筑高墙等,都让订阅号的“订阅”二字变得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