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wenno: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时候大多有这几种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

说起孩子的安全感,或许家长们并不陌生!有娃之后,我们都想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平和、有爱的成长环境。
情绪|wenno: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时候大多有这几种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情绪|wenno: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时候大多有这几种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
文章插图

但安全感的缺乏,却会让这一愿景,变得遥不可及,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今天,趁着这个机会,晨妈和大家一起探讨下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情绪|wenno: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时候大多有这几种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
文章插图

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其实,观察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主要看两方面:是否能表达情绪;是否容易被安抚。当然,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家长也要注意,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极度黏人,很难被安抚最近朋友蔻蔻妈很是烦躁。自己复工后,让婆婆照顾蔻蔻,结果半个多月过去,女儿每天都跟她上演撕心裂肺的戏码。死活拽着她的衣服,哭着说“妈妈,不要走,妈妈~”女儿哭得伤心,朋友也很难过,以致于上班无法集中精神,为孩子黏人的性格,很是伤神。这里是文章图片\\3.gif其实,生活中,孩子黏人很常见。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是对熟悉的家人和环境,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不过,当依恋到达某一程度,会阻碍孩子独立品质的养成,同时会影响他们安全感的健全。就拿蔻蔻妈女儿的分离焦虑来说,通常来讲,孩子与父母分离难免伤心哭闹。但如果坏情绪持续时间久,且很难被安抚,家长要多重视。有可能,家长没有给足孩子安全感。小动作不断,专注力下降生活中,你是否发现过这种现象——孩子小动作不断,一会抠抠手指,一会摸摸屁屁;走路说话,会下意识地咬指甲,咬嘴皮......这里是文章图片\\4.gif刨除生理上的因素,这些动作也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为像啃手指、咬指甲、摸屁股等行为,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的焦虑情绪。侧面上,反映孩子当时心理上的紧张。睡觉时,喜欢触摸家长的身体网上曾刷到一个帖子,讲述了妈妈的困扰:她抱怨,儿子从小有一个不算好的习惯,睡觉喜欢摸她的胸才能睡着。起初,家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时间长了,感觉很煎熬。试过各种方法,让他抱玩具,抱妈妈胳膊......最后都在他的哭声中,宣告失败。这里是文章图片\\5.gif而且婆婆也反映,孩子跟她睡时,也有摸胸的举动。其实,孩子摸妈妈胸的举动,从心理学上讲,可能是“皮肤饥渴症”的一种表现。他需要通过和亲近的人进行“身体接触”,来提升安全感。所以,当孩子过分依赖身体接触,来抚平情绪,家长则要关注孩子安全感问题。性格内向,无法表达情绪在节目《听说很好吃》中,黄奕曾透露过对女儿的担心:学校老师向她反映,女儿很乖,但性格有点内向,喜欢坐最后一排。作为妈妈的黄奕听到后,心里有点难受。这里是文章图片\\6.gif在她看来:“孩子是我的整个世界,但她却在世界的边缘~”对于女儿在学校的“孤独”表现,黄奕很是自责。认为是单亲家庭环境,才造就女儿敏感的性格,以致于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不被爱。其实,性格内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不善于表达情绪,无论对于陌生人还是家人,都善于隐藏自己。
情绪|wenno: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时候大多有这几种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
文章插图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3岁前。诚然,3岁是孩子的一道坎,在此阶段,孩子不仅身体发育快,大脑和心理层面也日新月异。
情绪|wenno: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时候大多有这几种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
文章插图

比如性意识、审美意识的萌发,包括安全感的体现,都要我们多重视。而且,这个阶段,孩子与依恋对象建立的关系也基本成形,影响着他们安全感的建立。因为安全感的基础是,儿童在早期与主要照料者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的质量。按照他们与依恋对象的关系,主要划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依恋的成熟模式,意味着孩子拥有一定的安全感。表现为,妈妈在时能自己玩耍,并不十分依赖妈妈,但妈妈不在时,会表现不安、苦恼情绪。这里是文章图片\\9.gif但这种情绪会随妈妈的到来,而消解掉,简言之,孩子的情绪容易被安抚。回避型依恋依恋的极端模式,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表现为对妈妈是否在场并不关心,表现出一种不在乎的态度。不过,处在回避型依恋期的小孩,可能情绪表达上会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感受。抗拒型依恋安全依恋的对立模式,孩子的安全感可能不健全。这里是文章图片\\10.gif表现为无论妈妈是否在身边,情绪波动都较为明显,且这种坏情绪不容易被安抚。混乱型依恋依恋的不安全模式,孩子缺乏一定安全感。表现为情绪难以捉摸,对妈妈的亲近无所适从,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情绪。整体来看,除了安全依恋模式外,其他三种表现的孩子,安全感方面,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点问题。家长们要针对孩子生活中的表现,对症下药,帮助他们不断健全依恋感和安全感。比如回避型依恋关系,家长要多加强亲子互动,增加亲密接触,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