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阀|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研究院(ID:alpworks),作者:滕宇,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换流阀|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文章插图

假期结束的第一周,小张在周末休息时与朋友聚会。茶歇话题自然少不了过年回家,尤其关于春运这一点,小张感触颇深。
因为老公家在北方,自己的家在南方,每年过年探亲都很不方便,更何况还带着孩子。以往过年时间全部浪费在路上,只能在家里呆上一两天。
然而,今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老公家建成了高铁。以往需要2天时间耽搁在路上,现在只需半天时间便可到家,难得过了个安稳的团圆年。
小李听后深有同感,现在的交通实在太方便了,年前和朋友发起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早上还在北京,大雪纷飞捂着羽绒服瑟瑟发抖,下午就到了海口,艳阳普照穿上了比基尼晒着日光浴,自己的脑子一时都转不过来弯。
大美也说到,就在前两天出差到上海谈成了一个重要的单子。早上快到北京的时候,后台审核出现了问题,需要客户重新签字确认。
由于涉及到年终封账等问题,必须今天搞定。可是,由于天气时间等问题赶不上飞机。幸亏现在交通便利,大美赶上了下一班高铁在晚餐时间准时约上了客户。
交通运输的演变不光影响到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于时代的进程。
古今中外,人类的文明发源地大多数诞生于江海河流之畔。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誉为母亲河。对于欧洲而言,最早的文明是爱琴海文明,至今流传着希腊神话和斯巴达的传说。
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亦是诞生于流域之区,不得不承认的是运输基础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道路和运输的变迁来看,公路从羊肠小道到土路,再演变成柏油马路、高速公路;火车从绿皮车到特快直达再到动车高铁。
可以说,交通运输演变的历史进程承载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迁徙、社会的变迁,甚至于国家之间的博弈,人类文明的传承。
能源运输同样如此。
公元前600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了磁吸铁现象,而中国早在公元250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磁石知识。
直到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伟大的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发电的基础。而后爱迪生和特斯拉分别代表直流电和交流电相爱相杀。
期间,包括火电、水电等电力建设开始大规模铺展开来,电力系统、电力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
近几年,在全球双碳背书下,绿电掀起的新能源浪潮中,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
就我国而言,十四五规划新能源发电占据了20%的发电量,未来将会达到80%以上。想要达成这一目标,电网迫切需要改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输送,调配,促进消纳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这一切离不开这样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特高压。
对电力资源的整合离不开特高压通常电压按照大小等级分为安全电压——36V以下;低压——220V和380V;高压——10KV-220KV;超高压——330KV-750KV。
我们常见的家庭用电压220V,普通电池1.5V,人体安全电压36V。
特高压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技术优势。
正是这一优势决定了特高压在电网建设中无法取代的核心地位。
具体来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因素,我国电力供给和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南部各省严重依赖外省电力输送,而西南、西北各省则存在着富余现象。
换流阀|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文章插图

受环保和资源限制,在东南各省大量新增发电厂显然不具备实际意义。需要将西南、西北省市富余的电力调配到东南电力紧缺的各省使用。
西北、西南到东南各省距离大于1000KM,甚至3000KM,需具备大容量、长距离的电力输送方式。
西电东输实则是对资源的一种调配,完成资源的整合,提升效率。这种思想不乏先例,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技术落地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性,特高压在远距离输送电力上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据估计,1条1150千伏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可代替5~6条500千伏线路,或3条750千伏线路。可减少铁塔用材三分之一,节约导线二分之一,节省包括变电所在内的电网造价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