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的名字念叨久了,如果不是今天又看到新闻,小雷都忘了如今的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并非只有联通、移动、电信。早在2020年,中国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就正式在北京成立,成为国内的第四家电信运营商,并且一步到位拿到了5G牌照。
而相关的政策公布,更是早在2019年就已经落地,经过数年的建设发展,就在大家都快遗忘掉中国广电的时候,新消息终于来了,据悉中国广电将在5月17日正式开始运营192手机号段。
实际上早在2021年,中国广电就已经在一部分地区开始了小范围的预约登记活动,提前预约的用户将可以第一时间购买到192号段的手机号。有的读者估计好奇,不就是新增一个运营商吗?有什么好高兴的?
诶,此言差矣,俗话说得好,有竞争才有进步,如今的三大运营商平分天下,早就有了共识,在整体市场没有大的变化前,用户是很难从三大运营商身上薅到什么羊毛的,但是如果此时有第四家公司入场,那么事情就会变得有趣起来了。
广电来了,我为何高兴?
在准备了几年后,中国广电终于是姗姗来迟,作为中国的第四家移动网络运营商,中国广电的到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从大的层面来说,新运营商的加入显然会让已经平静很久的移动网络市场,重新进入争斗阶段。
为何小雷如此笃定?很简单,每一个行业市场,新玩家入场做的第一件事往往都是抢夺客户,而抢夺客户的行为就必然会引起其它公司的警惕和防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有的约定俗成就可能被打破,带动整个市场的改变,一般而言,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改变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文章插图
简单举个例子,如今的移动、联通、电信5G套餐,不管是资费价格设置还是流量套餐设置,基本上都相差无几,除了一些老套餐外,新套餐基本都没有多少区别。实际上,这也是三大运营商互相之间的一个默契,与其互相打价格战压缩自己的利润,不如默契的将套餐价格设置在高位,维持现有的利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一年来很多原本低价的资费套餐都已经逐渐消失,比如前几年很火的无限流量套餐,如今已经完全消失。一些低价高流量的套餐,基本上也不再接受办理。
从移动的官网来看,如今可以直接在网上办理的资费套餐并不多,而套餐起步价更是套路满满,比如移动一个标价9元月租的5G套餐,资费内流量为5G,同时还赠送30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看起来很划算对不对?实际上9元月租仅维持6个月,在6个月后如果想要继续使用,就需要缴纳39元的月租资费。
文章插图
小雷身边就有不少朋友被运营商的优惠套路“坑”过,原价89元的套餐,优惠价39元,后续忘记修改套餐导致手机话费不足以抵扣当月的月租,以至于他在火车上突然就陷入了没有网络使用的尴尬处境,而且因为没有网络,甚至连想充值话费都无法做到。
【 中国广电|广电确定今年开放移动网络,5G市场要变天?】最后,无奈之下小雷的好友求助了乘务员,让对方为其充入足以抵扣月租的话费,等网络重新开通后再转账给乘务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锅不能全部扣在运营商的头上,毕竟在扣月租之前一般都会提前发信息通知话费不足,但是这并不能保证用户有留意到相关的信息。
就以短信通知为例,小雷自己的手机每天收到的各种短信息少说有十条以上,促销的、银行卡扣费的、防疫信息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应用推送弹窗,很多时候就是在通知栏瞄一眼短信的简略内容,然后就直接清空通知栏,这种情况下关于话费不足的信息很容易就被忽略过去。
根据小雷的了解,不管是联通还是移动,亦或者是电信,都有类似的限时优惠套餐,而且基本都是优惠期结束后自动转换高价套餐,并不会通过电话等更有效的方式通知用户,询问是否继续使用或更换其它套餐(推销5G套餐的时候电话倒是一天一个)。
至少小雷希望中国广电的入场,能够为移动网络市场带来一点改变,至少让三大运营商做出一点动作来回应。而且,在基站方面有所不足的中国广电,想要吸引用户的加入,最有可能的动作就是降低资费套餐价格,如果能够将其它运营商再次拉进价格战中,对于用户来说显然是一件美事。
中国广电有什么优势?
当然,运营商的选择不能只看资费,如果说网络太差、基站太少,那么就算是免费大赠送,恐怕大家也要掂量掂量是否值得使用,毕竟走两步就没网的日子,我想没有人能够受得了。
- iPhone|重要性堪比芯片!中国制造业“大脑”受制于人,95%被外资掌握
- 5g|中国电信:1月5G套餐用户数净增826万户 你用5G了吗?
- 冬奥会|从冬奥看中国科技(五):漫天塞地物联网
- 用户数|中国联通:1 月 5G 套餐用户净增 556.8 万户,累计超 1.60 亿户
- 中国联通|7天前华人女高管出手,完成全球最大半导体交易,金额达500亿美元
- 万户|中国电信 1 月移动用户数净增 307 万户,5G 用户数净增 826 万户
- 套餐|中国移动2022年1月移动用户数净增449.7万户
- 中国广电|第四大运营商来了:中国广电将运营192号段
- m星巴克涨价引热议,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目前到底如何?
- 中国大陆|新消费“迷思”:Z世代需要「第三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