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凭借微表情就能判断对方有没有说谎?靠谱吗?
很多人特别自信地认为,自己的理智可以想清楚所有的问题。
但是,人更多时候其实是情绪的“奴隶”,很多时候你自己的想法、感受,根本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人很多时候想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却做出来了呢?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靠大脑皮层来控制的。
所谓 “ 微反应 ”
通过观察这些外在的非语言信息,来回溯这个人当时的主观感受,或者是想法,我们管它叫做微反应。
在我们眼中,没有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没有任何动作。就是说,只要是正常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动作。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由神经系统下达了指令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理论依据就是,我看到了动作,试着逆推一下神经系统为什么要下达这个指令。
文章插图
在整个研究体系里边,所谓读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研究更多的是,为什么脸上会出现这个表情,以及在多种解释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选取那个最贴近事实的解释,并不是纯粹的微表情。
现在,在互联网上非常流行一些判断说谎的标准,比如,“超过一秒的吃惊便是假装”。这句话对不对呢?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话是错的。它需要一个非常严谨的状语,“在需要掩饰自己真实情绪的时候, 超过一秒钟的惊讶表情是假的。”
我们举一个反例,假如今天是你20岁生日,你的好朋友为你举办了一场惊喜派对。当你知道这一切感到惊讶是正常的,而且,这个刺激的力度足够支撑你的惊讶超过一秒钟。
文章插图
还有 “撒谎者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大家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小时候突然被问到作业交没交之类令人的问题时,你肯定会出现目光的游移,甚至是多半向下,而且沉吟许久不能作答.所以,这个判断的前提是,当一个人预备好想要骗你的时候,他会很关注你对他叙述的信息的反馈,如果你做出了某种反应,他会顺着你的趋势和逻辑进行下一步的施骗。所以,这种说法也需要一个严谨的状语。
另外一种说法更有趣,“假笑的时候眼角没有皱纹” 其实,这句话说反了,应该是 “没有眼角皱纹的笑是假笑”。
来体会一下区别,愉悦的笑时,眼睛应该是闭合的,如果眼睛没有闭合动作的笑容,最多是社交性的笑容,我们不能怀疑所有社交笑容都是假的,但至少不是由愉悦情绪产生的。
文章插图
所以,真正的研究并不像很多影视作品中表达得那么夸张,判断在剧情里是合理的,脱离了剧情就变得荒谬了。
有效刺激,是微反应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心态,第一步不是去观察他的脸、语言和肢体动作,而是问一个刺激他的问题。他关心这个问题,就会流露出真实的意愿,微反应之所以 “微”,是因为在社交情境当中,人通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换之以社交规则来进行表达。
别对我说谎
微反应包括面部的微反应、身体的微反应和只言片语所带来的微语义。
要想分析一个人的真和假表现,并非像普通人想象得那样,我一看你的脸上有皱眉,就判定你在说假话,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会有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要想测试一个人,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测试他,否则就是无因测试。
要想测人,至少要知道两类背景知识,第一类是什么事引发了这个人接受测试。在这个事情当中,至少要涉及两类信息,一是当事人所处的利益集团,和与之对立的利益集团的关系,也就是说,他能获什么利,遭受什么损失;
二是,整件事情当中,有物证证明的有哪些,这些事实对当事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上述信息属于第一类对案情的分析。第二类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如果测试的是一个内向、有社交障碍的人,采用过度压力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他完全崩溃,无法将真实的认知,流利地表达出来。
如果测试的是一个强势的人,用强迫的方法来压迫他,也不会取得特别好的效果,这会导致他产生更强烈的抵触。
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当事人是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他对什么问题特别敏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在测试之前要弄清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然后设计问题,这些问题 我们都称为有效刺激源。这样的刺激,能够激发对方一些心理活动的反应,让他们做出一些不仅仅是皮层可以控制的、理智冷静的回答。
- 显微镜|当母乳被放大1000倍,纯净得让人难以置信,太神奇了!
- 精索|男子到十堰人医接受显微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术
- 微缩模型|幼儿园老师让画妈妈睡觉的样子,看清孩子们的画,妈妈想打人
- 孩子|孩子学习压力大,香酥微辣,补充钙质,妈妈用心给孩子做的营养菜
- 准妈妈|孕晚期,孕妈若有这些微妙变化,或许恰恰是胎儿发育好的表现
- 微量元素|宝宝如果营养不良,会发出3种信号,家长要提前预防
- 胎儿|产检做B超发现胎儿一直“微笑”,孕妈很开心,医生还是打掉吧
- 微笑|新生儿这个动作出现得越早,暗示脑发育比同龄人快,以后更聪明
- pc|警惕!你家宝宝可能每天喝下上百万塑料微粒!这种水杯早被禁了
- 检测|卫健委再次强调:儿童体检不得做微量元素检查,为何屡禁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