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蚂蚁”上树,阿里焦虑( 二 )


2018年,一位知乎网友就发布帖子控诉蚂蚁财富收取广告费,不管投资者的收益。“不核实基金实际情况,在首页推荐收益差的基金(收了多少广告费),对投资者不负责任。”
当然,蚂蚁财富矢口否认。在2021年8月的一个采访中,曾任蚂蚁财富总经理的王珺(现任蚂蚁基金董事长)明确表示,“和我们合作的机构都非常清楚,我们从来没有卖过流量费或者所谓坑位费,过去不会,现在和以后也不会。”
蚂蚁财富是否有做出改变,是否收取广告费不得而知,但其代销性质却和淘宝天猫有异曲同工之处,广告费、坑位费是模式使然,而蚂蚁财富就面临着这样的取舍。
同样的,这样的现象,行业屡见不鲜。
据银行一位内部人士透露,“银行理财经理在选择推荐哪支基金与基金的佣金有关。比如,排名靠前的基金受欢迎,但是给到银行的渠道费低;排名靠后的基金比较难卖,但是给银行的渠道费高,理财经理相对而言也会有较高的推荐佣金。”
这里面就存在所谓的坑位费,越难卖的基金要挤进排行榜就只能给更多的渠道费。而在蚂蚁财富的基金周销量榜单上,是否存在相同的操作?这或许存有质疑。蚂蚁财富面临的,还有脱不去的标签。
02 用淘宝的方式做金融,做流量还是做服务? 如果要算蚂蚁财富的年龄,只有4岁多。
但这只巨头是如何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成为保有规模破万亿的第三方代销老大?这要从2012年说起。
2012年,蚂蚁金服的前身支付宝拿到了基金支付牌照,当时甚至还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而支付宝为了扩大支付市场份额,签下了各大基金公司的官网支付渠道合作。
但由于受到当时基金支付产品本身的限制,与传统的银行支付模式并没有明显优势,支付宝在摸索了一年后依旧收效甚微。
碰了一鼻子灰的支付宝理财团队这时灵机一动,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户只要在支付宝上进行理财,那么很大概率会经常打开支付宝APP进行收益查看。
很快阿里内部分成了两个团队,一个团队负责将支付宝余额账户里的资金与理财产品打通,内部命名为“二号项目”,这边是后来的余额宝,另一个团队负责将各大金融机构引导淘宝上去开理财直营店,形成新的淘宝类目——淘宝理财。
余额宝上线不久就创造了公募基金界的神话,存量规模突破500亿。而另一边的淘宝理财,2014年下半年后交易量也开始有所提升。
但之后,这两个品牌都成为了蚂蚁财富的垫脚石。
2014年,阿里收购了恒生电子,以及恒生电子旗下的数米基金销售公司——中国曾经最大的基金垂直网站,聚集了国内第一批的投资者。
通过收购,数米基金最后化作蚂蚁财富的嫁衣,为蚂蚁财富铺开了一条更为广阔的代销路。
2015年8月18日,蚂蚁金服在上海陆家嘴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发布了旗下第二款独立APP——蚂蚁聚宝,也就是蚂蚁财富的前身。
蚂蚁聚宝上线,也意味着依赖淘宝流量的淘宝基金店要下线了。
2016年5月,淘宝基金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淘宝理财频道宣告关闭。当初各大基金公司希望通过淘宝的流量优势来做到基金公司直销规模的梦想似乎要变成黄粱一梦。
事实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蚂蚁聚宝上线一年多,累计登陆用户就达到1.8亿,理财用户(不包括余额宝)数量超过3500万。
支付宝|“蚂蚁”上树,阿里焦虑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面对这个巨大的流量池,首要是盘活。2017年3月,蚂蚁金服宣布向基金行业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用技术支撑基金公司在蚂蚁聚宝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专区,直接触达和服务用户。
2017年6月,蚂蚁财富正式诞生,原来的“蚂蚁聚宝”升级为“蚂蚁财富”,从投资工具变成了一站式的理财平台。
除了前面提到的财富号,蚂蚁财富还增设了财富头条、社区、股票板块,简单可以理解为蚂蚁版的“今日头条”、“雪球”、“同花顺”。
从不断的试错、立项来看,蚂蚁集团从小蚂蚁发展成了大蚂蚁,支付宝从早期的依赖淘宝平台赚取流量费,转变为了以蚂蚁财富为核心的生态服务。
一边是代销基金,一边是股票交易,一边是用户成长交流平台。蚂蚁财富,对外也一直打用户牌,强调自己不以销售为导向,更多是陪伴用户成长。
看上去,现在的蚂蚁财富似乎脱胎换骨,已经找不到当年淘宝基金店的影子。可在“蚂蚁财富”首页和“支付宝”内“蚂蚁财富”二级入口首页,都能看到财富号有精选展示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