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之前的采访时候对媒体说:
“如果现在就盈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关闭。车BU今年就要花掉我5亿美金,如果追求盈利,就先把这5亿美金放在口袋里面最好。汽车产业是有规律的,一个产品从A样、B样,我看那个流程,麻烦的要死,直到上车、走向市场,时间周期非常长,我们短期内不考虑车BU的收入和盈利。
但是长期,它总有一年要实现盈亏平衡吧,总有一年要实现累计盈亏平衡,再然后走向盈利,这是每个产业的必然规律。每一个产业都有发展曲线,从立项开发到走向当期盈利、再走向累计盈利,在华为公司这个周期平均是八年,当期盈利。”
你可以把华为当作一家技术导向公司,愿意为技术投入,但华为还是有一个相当强的盈利目标。把短期甚至是中期内都看不到大规模盈利可能的 ABS 自动驾驶团队卖给大众,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技术推进路线上,都是合理的。
焦虑的大众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特斯拉在一步步蚕食大众和丰田的市场,这是整个行业有目共睹的事情,与丰田的佛系但暗中努力不同,大众似乎显得格外有危机感,甚至显得有些焦躁动。
2016 年,大众就发布了 2025 年战略,简单总结,就是大众希望通过持续的投入与研发,在 2025 年还能保持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出更多的电动车, 让自动驾驶也正式上路。
但计划终归赶不上变化,从大众这几年在软件层面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来看,大众显然在之前低估了自家车载软件的研发难度。即便是 ID 系列电动车已经发布了好几款,也获得了不错的销量,智能化能力依然是大众的短板,ID 系列电动车别说高级别辅助驾驶,就算是车机功能也不多。
所以 2021年12月,大众汽车宣布将在未来5年加大对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的投资,投资额将达890亿欧元。
在自动驾驶领域,大众也加大了投入,在多次接触 Argo AI、Waymo和Aurora,寻求收购 Aurora 失败后,大众对福特之前收购的 Argo AI 进行 26亿的投资。
而在中国,大众盯上了华为。
确实,大众需要一家扎根在中国能做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因为中国有独特的路况,不同于其他市场的法律法规,而且中国消费者因为其他同行竞争者的培养与教育,对高级别辅助驾驶,甚至是自动驾驶,有着远高于世界其他市场的诉求。
但找华为合作,大众就会面临所有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的问题。
出于企业商业安全和用户安全层面考虑,车企不会把用户数据交给自动驾驶公司,自动驾驶公司拿不到足够透明的数据,就没法更顺畅优化自动驾驶体验,车企也只能遇到一个问题,调一个问题,效率极低。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场“收购”传闻中,最扑朔迷离的,其实是新团队的归属权,究竟是完全卖给大众,还是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合作。
对于大众,完全收购是不现实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中,华为及其关联公司目前共有超过7300件适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申请,其中,95%以上为发明专利,且已有2300余件发明专利获授权。完全收购华为的自动驾驶团队,只能算是人才引进,但回避不开华为的研发成果。成立合资公司,引进人才的同时谈妥技术授权,应该才是大众想要实现的成果。
一个新联盟的诞生
实现民用车自动驾驶的长远愿景,行业的普遍做法是,成立联盟,Waymo 与雷诺日产联盟,英特尔的 Mobileye 和宝马组成联盟,随后又加上了 FCA,德尔福和大陆集团,通用买了 Cruise,本田也砸钱加入,奔驰和英伟达,博世共同布局自动驾驶。
各家的战略其实很清晰,就是各取所长,分摊成本。
之前大众对福特收购的 Argo AI 投资 26 亿美元,分成了 10 亿美元的现金入资和 16 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子公司股份,当时福特的执行官吉姆·哈克特就说,Argo 会把大众和福特视为独立客户,但会有一些合作,这样的操作方式有助于两家共同分摊成本。
与华为的合作,大致也会如此。
当然, 摆在大众眼前的问题,可能远不止如何实现自动驾驶这一个,最急迫的,大概就是如何在行业整体缺芯的情况下, 满足海外市场 ID. 系列纯电动车的供应,和如何搞好南北两家大众的平衡,让国产 ID 系列纯电动车的销量增加上来。
今年 1月,ID. 系列纯电动车在中国卖了12360辆,上汽大众6855辆,一汽大众5505辆。销量是乘联会公布的,绝对数字不算少,基本上赶上造车新势力的月均销量了。
- 亚马逊|亚马逊美国站账号二审怎么办
- 技嘉|DDR5内存怎么选?频率下差异大吗?通过测试告诉你
- 风扇|火龙助力,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的游戏手机
- 镜头群|「摄影101」在相机面前手机影像就是个弟弟
- 衡山|全网热议的《人世间》,就是他们的“人间事”
- 贺卡|纯靠卖手账,就能融资6500万美元?
- 就医|医药行业分析之医疗改革中政治经济学
- 别再说《啫喱》是元宇宙社交了,它就是潮玩版微信
- dido|儿童电话手表也内卷,定位、支付、上微信,两百块就可以?
- 洗涤|标注得多不代表就能装那么多 洗衣机上的“公斤”数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