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用“演绎法”梳理业务——高阶工作方法论( 二 )
可以理解为,产品价值信息是1,而用户的分享动机,则是后面的0。要想裂变业务有大的增长,在1不变的情况下,后面的0则是关键。因此,业务的核心可简化为:如何提高用户分享动机。(如下图)
文章插图
那么基于简易用户决策模型:动机 = 感知价值/感知成本 – 1。当用户感知行动带来的价值大于成本时,用户会付出行动。基于这个行为公式,我开始向下推演,探索能让用户提高分享动机的可能性和机会。
第二步:向下演绎/拆分基于公式不难得出要想要提高动机,有两个手段,分别是“放大分享者感知价值”和“降低感知成本”。
文章插图
接着往下,我们需要结合分享裂变业务以及公司产品的特性,思考分享者的价值和成本分别是什么。也许你能够立马想到一些价值和成本,例如金钱价值、时间成本等。此外,有本关于分享书籍《疯传》里面归纳出了STEPPS六原则同样值得借鉴。STEPPS包含了六个引起用户传播的深层原因。分别是:
- 社交货币:人们在乎自己的社交形象,愿意分享一些能提升自己社交形象的信息。
- 诱因:人们会因为一些线索的刺激,突然想起产品的信息。
- 情绪:人们有表达情绪的意愿,特别是惊喜和愤怒等情绪更容易引发传播。
- 公共性:当人们看见别人做某事或拥有某物时,会考虑自己是不是也需要。
- 实用价值;用户会分享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也会为了获得实用价值而进行分享。
- 故事:故事的形式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严格的说,要梳理出所有的价值和成本,更好的做法是回归到神经学或心理学这类基础学科,从更底层的角度来思考用户价值和成本有哪些。但这似乎又难度太高。
因此,秉承着有限理性的原则,我结合分享裂变业务的特点和《疯传》里的内容,做了如下梳理(当然也并非不重不漏,但我认为已经能覆盖到大部分的价值与成本)。
文章插图
也许有朋友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与“基于目标拆解增长公式”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这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增长公式更加具象,更好量化,考虑范围相对更窄,比较适用于一些非常具体的业务。而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演绎的方式,虽更加抽象,但覆盖度更全,更容易发现潜在的机会点。分析到这个阶段后,演绎过程基本结束,后续则是结合业务现状思考和判断机会。
第三步:结合业务,判断机会第三步与正常增长工作中的业务判断类似,都是基于拆分的结果,通过数据分析与调研等手段,判断增长的机会点。
以放大感知价值为例,基于第二步中拆分的不同价值,结合平台业务,我们可以先做出基于现状的梳理,如下图:
文章插图
将产品当前“已经做了的模块”和“可以尝试的模块”分别放到对应的“价值类型”的下面。再之后,则需要根据价值类型,对业务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判断。
1. 纵向判断纵向判断:判断已覆盖的模块/价值的增量空间。
- 当前各活动的表现情况是怎样的?
- 我们是否应该将某个类型的活动做得更深入?
- 继续优化某活动,能带来的增长有多少?
- …
例如:如果现金类“全额返活动”的参与率已经达到90%,远远大于其他同类活动,那么再继续优化该活动,随着边际效用递减,后续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里并不值得再投入过多资源。
又比如,当前积分类“邀请活动”的参与率只有5%,远远低于其他类型活动。我们就要可能需要做一些用户调研,了解用户参与率低的原因,如果发现这些原因有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里是有机会的。
2. 横向判断横向判断:判断尚未覆盖的模块/价值的增量空间。
- 能否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
- 是否还有一些价值类型没有覆盖到?
- 小米科技|售价超过4000元!红米K50“初心不再”?高性价比干翻小米
- |几乎“零好评”的3部手机,外行人却视若珍宝,2月换机请避雷
- 华为荣耀|荣耀8用了三年了,现在略卡,当然我觉得主要是64G存储完全不够了
- hdr|一部用iPhone交出的“寒假作业”,有什么特别之处
- 巫师 3|《巫师 3》前主创成立新工作室:开发 CRPG 游戏,采用虚幻引擎 5
- 手表|支持超级SIM卡的耳机,是未来还是“石墨烯”?
- 指标|NPS 3.0:净推荐值的补充性财务指标——“赢得性增长率(EGR)”
- ESG|到底啥叫“ESG”,为何汽车圈都在高举“ESG”大旗?
- 离职|“员工监控”生意经:软件安装一次350元,可实时监视屏幕
- 亮度|90%的人买电视都忽略了“亮度”,这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