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营收再超预期、股价盘后大涨,Uber的玩法滴滴学得会吗?( 三 )
另一方面,Uber网约车业务的主体地位变得愈发模糊,且盈利状况并不令人满意。2020年四季度,Uber Eats的营收占比尚且不足30%,货运业务还在爬坡,网约车业务还占据了超6成的营收。但在收购Postmate、完成资源整合之后,Uber外卖业务就一路狂奔,2021年后两个季度的营收均超过网约车业务。
文章插图
在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Uber和受到各种不可抗力影响的滴滴之外,另一网约车平台Lyft的表现,或许是我们研究网约车市场发展状况时,一个更值得参考的蓝本。
和Uber、滴滴不一样,Lyft仍专注于网约车领域。在此前公布的2021财年年报显示,其全年营收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36%。然而,这个数字虽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全年下来仍录得10亿美元的亏损。好在其四季度2.586亿的净亏损额已较去年同期的4.582亿大幅收窄,经调整后净利润也成功转正,录得3210万美元,去年同期则为-1.853亿美元。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疫情的爆发,当然在最近两年给网约车平台带来了意外冲击。但从长期发展角度看,只要仔细分析Lyft的支出结构就可以发现,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才是网约车行业最大的命门。
从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Lyft和Uber目前都面临司机紧缺的情况,进一步推高了用人成本。去年三季度,Lyft活跃骑手收入达到45.63美元,创下历史新高。Lyft也为此付出了更多的激励奖金,单季度总成本同比增长近10%,突破10亿美元。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UNsplash)
不止Lyft,如同前文所言,大力发展新业务的Uber同样感受到巨大的人力成本压力。在监管制度、资质审查收紧的情况下,在国内一家独大的滴滴恐怕也难逃同样的烦恼。
价值研究所就认为,无论是和Uber一样开拓第二增长点,还是像Lyft一样专注网约车市场,控制支出、降本增效,都是实现良性增长的关键。
至于具体的做法,无非抓住一条原则:削减不必要的业务开支或者砍掉过于烧钱的业务,把钱花在刀刃上,巩固主营业务的市场地位。
过去两年,Uber和Lyft就在成本控制上做得比滴滴更加决绝,也更加成功。比如一直被视为未来风口,现阶段却烧钱十分严重的自动驾驶业务,就遭到这两大巨头的甩卖。2020年底,Uber将其ATG业务部作价40亿美元,出售给自动驾驶公司Aurora Innovation。Lyft则在去年上半年以5.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自动驾驶业务打包出售给丰田的子公司Woven Planet。
总而言之,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网约车无疑已经成为了市场刚需,地位无可取代,Uber、Lyft和滴滴也不用害怕失去生存空间。它们现在要做的,或许只是让自己活得更健康。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UNsplash)
写在最后众所周知,滴滴去年赴美上市就像是被资本“赶鸭子上架”,即便没有爆发信息安全争议,在上市前估值的不断下滑、华尔街分析师的普遍看衰,都已为滴滴的败局埋下伏笔。
但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滴滴最早、也最是最好的上市时机,正是在5年前收购Uber(中国)之时。
彼时,滴滴坐拥近九成市场份额,估值高达200亿美元,是媒体眼中最炙手可热的超级独角兽。然而,由于当时账上流动资金充足,且对估值有着更大的野心,程维和他的管理层主动放弃了这次上市机会。这之后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了。
时至今日,我们无法追问如果滴滴更早上市,或者抢先Uber一步进行多元化经营,两者的命运会不会发生逆转。但可以肯定的是,和5年前相比,这两个曾经如此接近的对手,已经拉开了很大差距。
据多方消息,已启动在纽交所退市流程的滴滴,有可能在今年内返港上市。对于滴滴来说,这或许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程维的野心也没有消失。
网约车的江湖从来不会平静,竞争从来没有停歇。新的故事,当然也值得我们期待。
- t知乎没有裁员,但其视频业务需要进行改变了
- 初创公司|英特尔设立 10 亿美元基金:加强代工业务,推动采用颠覆性技术
- 辉瑞公司|金城医药:未与辉瑞公司发生任何业务往来
-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云计算+大数据, 为银行客户提供数字货币业务, 股价仅15元
- 飞利浦·斯塔克|华为“新王牌”业务诞生,市场规模达万亿,已获得全球最大订单
- 华为|如果华为放弃了手机业务,有哪家手机厂商敢承接这项业务?
- 营收|华为手机下滑82%,营收下滑29%,利润却没降?因为手机利润低
- 控制器|营收暴跌近九成,华为海思不气馁,誓要摆脱美国芯片
- 影业|腾讯调整内容业务板块,腾讯影业主体将并入CDG
- 模型|从零建立赋能业务的数据中心「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