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儿童医院史源——“新生儿守护者”:成功救治孩子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融媒体采访人员 蔡增蕊
婴儿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但往往又脆弱不堪。许多婴儿在刚出生时就不幸遭遇病魔,而白衣天使们就是这些稚嫩生命的“守护神”。
《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从2018年的6.8‰降至6.1‰,显示我国在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为探讨我国新生儿临床诊疗现状,分享临床经验,本报专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主任史源教授。
重医儿童医院史源——“新生儿守护者”:成功救治孩子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文章插图
史源教授
1、您观察到我国新生儿健康情况从宏观方面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意味着什么?史源教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现已非常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新生儿医学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体专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2、作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灾害学组名誉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儿科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您重点推进了哪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工作?史源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领导下,学组多年来致力于从多方面推动新生儿学科发展。譬如,推进新生儿学科分级,加快全面布局新生儿病房,并配备相关医疗设备;推广新生儿专科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提高新生儿专科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联合攻关国际前沿的新生儿诊疗技术等,有力推动了我国新生儿救治水平迈上新台阶。
3、请您分享下对低体重儿或极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诊治发展与临床经验。史源教授:RDS是威胁早产儿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关键与核心。RDS是由于早产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有研究显示,我国早产儿RDS的发生率约为10%,而且随着胎龄降低呈现增高趋势。
在新生儿呼吸支持治疗技术方面,随着机械通气、持续呼气末正压通气技术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开展与普及,新生儿特别是低体重儿早产儿RDS救治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我国已十分接近发达国家的治疗水平,即使在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我国新生儿专科医师也基本掌握了主要的治疗技术。
4、请您分享下令您印象深刻的低体重儿或极低体重RDS病例的救治故事。史源教授:2018年,我们救治了重庆市最小体重危重症早产儿。这位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400多克、胎龄24周。经过近4个月的治疗,孩子顺利康复出院,随访至今,身体很健康。
这样的治疗效果在过去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随着我国新生儿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救治的存活率已得到大幅提升。
5、2020年,您在《柳叶刀·儿童健康》发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应急准备方案》述评文章。请问您认为新冠疫情给新生儿健康带来了哪些影响?需开展哪些工作来应对挑战?史源教授:在疫情暴发初期,我们结合SARS、甲流感的临床治疗经验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应急准备方案》。2020年1月29日,该方案发表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方案提出了新生儿感染的诊断及出院标准,并提供指导性的治疗意见,还重点阐述了针对新冠肺炎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需做好的防控计划,譬如隔离措施、母乳喂养建立和医疗垃圾处理等,同时呼吁重视针对患儿家属及医疗团队的心理支持。
9天后,国际期刊《柳叶刀·儿童健康》发表了我对该方案的全英文述评文章,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与讨论。该方案是中国专家为全球提供了首个防控新生儿感染新冠病毒及相关治疗措施的中国方案,后来也证明我们的方案经受住了临床实践的检验。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与老年患者相比,新冠病毒对儿童的感染相对较轻,儿童重症患者也相对较少,但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还需持续观察,防患于未然。
6、2020年,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柳叶刀·传染病》等多个权威期刊发表了近40篇SCI论文,可以分享下您的科研经验吗?史源教授: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做研究,科研要着眼于临床实践,真正解决治疗中的实际问题。
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收治患儿逾11 000人次,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新生儿治疗中心。在如此巨大的临床规模下,我们必须对重点疾病的科研取得突破,才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