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在雪球上的回答一语成谶 。 2011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为44.85万辆 , 2012年微增至45.6万辆 , 远远低于2010年52万辆 , 同期中国市场销量并没有下滑还在增长 。 比亚迪净利润从2009年的40.8亿元暴跌至2012
比亚迪没变 , 但它的消费者变了 , 他们需要的不再只是车 , 而是一辆好车 。
吃了“垂直整合”十余年红利的王传福 , 挨了一记重拳 , 经历了长达3年的模式调整才回归到平稳 。
可倔强的王传福依旧不肯放弃这个立身之本 , 只不过这一次 , “他”和“它”都变了 。
【03】
【华为|比亚迪:我比华为更像华为】“封闭的东西会落后 , 彼时老是和过去比 , 而不会和市场比 。 一旦开放市场化之后 , 既要和过去比 , 又要和同行比 。 ”王传福痛定思痛拉动改革 。
自2012年开始 , 王传福推动比亚迪大面积接入外界供应商 , 甚至分车型明确了外部配套率 , 例如纯电动最低要达到50%以上 , 价格合适的话能到75%更好 。
同期 , 比亚迪开始整合内部组织架构 , 推行“事业部公司化” , 一些业务开
传统汽车制造业 , 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 , 专业化分工效率更高 , 能获得更好的管理、品质和成本要求 。
然而 , 像新能源汽车这类处在市场开拓期的产品 , 零部件企业未必能同步跟紧厂家掌握技术 。 而且 , 开拓期产品的市场规模小 , 前景不明朗 , 产业配套匮乏 , 冒险者寥寥无几 。 市场规模决定了零部件供应商价格 , 玩家少的市场 , 零部件成本更高 , 或者造不出来 。
企业投身垂直整合 , 下场做零件才能推动产品落地 , 这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 当自行研发一些零部件时 , 企业会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产品并知道如何改进它 , 自研经历的磨难会变成企业巨大的财富 。
所以 , 错不在垂直整合 , 而在怎么做 。
丰田称霸燃油车时代 , 靠的是登峰造极的内燃机技术 , 车玻璃和轮胎是谁提供的并不足以影响战局 。 执念“垂直整合”的王传福 , 依旧专注于“全产业链”赛道 , 但“专且精”——聚焦“三电”等核心技术自研自制 。
21世纪初 , 靠模仿丰田花冠造出F3挽救销量的比亚迪 , 今天已经能反向给丰田输出“三电”技术了 , 从徒弟变师傅了 。
聚焦后的比亚迪日子似乎过得好了起来 。 5月19日 , 王传福亲眼看着比亚迪在深圳下线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 成为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中国车企 。 不过 , 这个胜利有点遗憾 , 靠上海超级工厂的加持 , 特斯拉早在2020年3月就达成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 , 成为全球第一 。
这种超越 , 仿佛就是一种产业竞争宿命的隐喻 。
被称为“车圈苹果”的特斯拉 , 走了一条与比亚迪背道而驰的路径——自研的系统+芯片 , 外包制造产业链 。 但早期 , 特斯拉也是花了大力气自研产品 , 甚至包括工厂的器械臂 , 才搞明白怎么造车的 。
可见 , 外包还是垂直整合 , 都不是
王传福想要做
没有三星的技术实力和历史机遇 , 想同时拥有两种身份很难 。
有车企“灵魂”论的争议在前 , 多少有实力的企业敢把自己的重点项目假于人手 , 而那些敢放手给比亚迪的品牌 , 又有多少品牌力争取到消费者 , 是否会成为华为与小康那样尴尬的组合呢?
买车不是买手机 , 山寨机能养出联发科 , 但“老头乐”不一定能 。
但从市场环境来看 , 比亚迪有从容的进退空间——退一步
- 华为|这就是实力!华为大量研究项目曝光!
- thunderbolt|热门平板电脑推荐,iPad Air4限时促销,华为与小米表现不俗
- matlab|联想该好好学学?华为宣布决定,任正非果然不一般
- 三星|北京冬奥有多壕?每位运动员都有“三星大礼包”,为何不用华为?
- 华为mate|华为Mate50系列不孤单,苹果遇麻烦,外媒:替华为“冲锋”?
- 显卡|华为系列手机体验如何,只有用过的人才知道,你觉得呢?
- 华为mate|HMS 3.0+麒麟9000+5G,华为Mate新机稳了,最快4月份发布!
- Windows11|麒麟990+5G+鸿蒙系统,华为旗舰跌至新低,花粉:幸福来得太突然
- 华为mate50|华为Mate50基本确认?配置很足,价格成悬念
- 华为|华为分红,员工人均可领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