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因在于优质智能驾驶企业以及一级市场资金的供需不平衡。”符志龙也认为,智能驾驶行业作为技术及资金密集型行业,后期的项目往往经过了多轮的技术验证,商业化已经在爆发前夜,“此类的资产标的在市场极为稀缺,企业和VC需要进行相互的‘挑选’,达成合作共赢。”
【 投资|智能驾驶「投资」加速内卷:挑选与反挑选】某国家队基金自动驾驶项目负责人刘怡然对新智驾表示,企业估值迅速上翻,甚至产生泡沫,资方抢项目也会更难,“这时除了牌子大、名声响、口袋深以外,具备整合产业链资源能力的投资机构在企业眼里,就会更有吸引力”。
更卷,却也更审慎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投机构们抓住钱袋子的手就更松。
智能驾驶行业在2015年左右开始受到大量资方关注,在2018年之前,所有自动驾驶企业都在讲技术的先进性,创投机构的热情也随之被点燃。
不过到了2018年下半年左右,无人驾驶技术仍不成熟,时有事故发生,且商业化落地也不及预期。
Gartner发布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当时国内自动驾驶技术还处于技术触发期,离成熟和普及还需要至少10年,创投机构也就放缓了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布局的速度。
而现在,虽然全面拥抱电动化、智能化又给资方对这个行业的投资打了新的强心针,但在刘怡然看来,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了行业的周期轮动后,都在更深刻地思考如何活下去、走得更远。
投资机构也在判断,这个产业的实现周期到底有多长,开始以更审慎的眼光挑选企业。
技术能否快速落地,就自然而然成了投资机构当下关注的重点。
“我在跟一些产业资本的交流中,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大家更务实了,已经不想要fancy的故事和好看的demo了。大家都在看企业的落地能力,看在贴近需求的场景里能不能做出商业壁垒。”
刘怡然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在2021年,一些面向车厂提供前装量产辅助驾驶技术的L2级公司、提供车规级算法芯片、传感器的公司能屡屡获得融资。
投资机构的本质在于发现价值并适时退出,犹如牧民养奶牛,陪牛成长不是最终目的,在此期间得到牛奶供应,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但在当下的智能驾驶行业,各企业成长阶段不同,形态也各异。
有的小而肌肉精瘦,会先选择就近的草地进食,偏安一隅,解决温饱和自我造血问题优选,但成长空间不大;
有的则骨架大而毛亮脂肥,一出生就直奔高地,但往往会步子奔得太大太急,有把自己耗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风险;
还有的则是现阶段看上去体型小,没有成长底蕴且抗风险能力弱,但实际上只要给足耐心和资源,就有潜力成长,踏上山顶。
这就十分考验创投机构们的分辨能力,有的会选择先看创业团队,有的则会直接在看好的细分赛道或者场景中挑选企业,比如百度风投更为关注感知环节、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基金更关注决策层、辰韬资本就一直关注着矿山、港口、无人物流商用场景等。
“投资最核心的还是投人,所以团队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创始人本人,所以肯定要考察创始人的一些背景能力、想法、格局等。”
新鼎资本投资了小鹏汽车、威马汽车、希迪智驾等企业,据其创始人张驰透露,投资希迪智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创始人和董事长是李泽湘,“李泽湘是大疆的董事长,也是大疆第一大股东。他又干了一个自动驾驶项目,我们就投了,实际上这些人更容易成功”。
陆加(化名)所在的产业资本也投资了多家智能驾驶企业,她看好的创业团队,则分为两种:
- 一是创始人自身在智能驾驶技术或资源等方面有深厚积累,有融资能力、能带来客户资源或技术具有独特性,还有着执行力强的团队;
- 另一种可能创始人自身并不具备突出的上述能力,但是有很强的利他精神且迭代进步能力强,有互补的合作伙伴,在销售、技术、产品等方面,团队的综合能力过硬等。
实际上长于技术、产品或者业务的创始人很多,复星锐正投资了元戎启行、速腾聚创、一径科技等多家自动驾驶系统技术及产业链企业,其合伙人刘思齐在这过程中则发现,做得出色的创始人,大多都有着这些共性: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信仰,能聚人会用人,还能不断迭代进步。
- 智能|经纬、高瓴联合领投,机器视觉传感器公司深视智能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 全球财经网|亚太天能参与起草智能门相关技术团体标准,两度荣获标准起草单位称号
- 闪存|日本的智能机使用情况,是苹果多还是安卓多,哪个牌子最受欢迎?
- 智能手机|同比增长94%!2021年欧洲智能手机排行榜出炉,绿厂势头强劲
- 编程|拔掉SIM卡,关机,使用非智能手机,行程码就不知道你的行踪了?
- 华为|打压华为促使中国制造联手反击,又一家企业宣布投资千亿研发
- 半导体|韩国三星去年半导体销售额和设备投资额,双双居全球首位,设备投资额2320亿元
- 团购|烧光千亿、投资人离场、平台相继没落,社区团购为什么突然凉了?
- 智能手表|豪雅 Connected Calibre E4 豪华智能手表亮相
- 智能手机|十分钟充满电?这款新机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