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法则: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

审核:贝贝豆
传统式的中国妈妈在管教孩子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喜欢和年幼稚童讲道理,甚至是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的道理,可这种“唠叨”真的有效吗?按照常规的理解来说:妈妈翻来覆去的讲道理,对孩子只会起到反作用力。
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鱼缸法则: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孙俪曾说过:当孩子出现不高兴、伤心难过的情绪时,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说教,而是一个简单的拥抱,这时候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才最有效。
前段时间一位泰国的小朋友不愿意上学,妈妈为了让孩子明白生活不易,珍惜上学的机会,并没有给他讲述一些人生未来的大道理。
鱼缸法则: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
文章插图
而是她带着孩子去收集街上别人丢弃的塑料瓶,然后按照市场上的价格换取生活费,小男孩一开始非常兴奋,但是随着步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小男孩开始喊累,但是妈妈依然带着他走了很远。
捡了一袋塑料瓶,换了2泰铢 ,途径冰淇淋店和餐厅,小男孩都想要进去买东西吃,但是都因为刚刚换来的泰铢不够没有达成心愿,并且在最后回家时,也因为钱不够,没有坐公交车,步行回家。
鱼缸法则: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
文章插图
此时妈妈问小男孩:想要工作还是想要上学?小男孩的回答是上学。
在这个故事里,妈妈没有讲一句没有感情的大道理,而是陪着孩子去实际体验,让他自己用眼睛看,用心体会,然后他自己理解了,就成为了属于他自己的道理,因此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
鱼缸法则: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
文章插图
父母“掏心掏肺”的道理,其实是害娃元凶?1)讲道理是拉开亲子关系的元凶
小男孩哭了,父母跟他说:哭了就不是男子汉大丈夫了!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害怕无助才是当时最直观的感受,男子汉大丈夫是什么东西。
孩子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玩具时,父母告诉他: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自己还没有玩过瘾,为什么要给别人玩,不想分享,也不想做什么好孩子。
父母总是遵循着自己生活的轨迹,想着要教给孩子在生活中正确的做法,符合大部分人三观的道理,但是却忘记了,孩子还小,听不懂这些道理。
高临下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在本身情绪很差的情况下,还要被动的接受“无情”的大道理,所以他学到的沟通模式是沉默——既然你不理解我,我也懒得跟你说。
鱼缸法则: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
文章插图
2)讲道理是叛逆和不自信的元凶
在中国式教育中,父母自认为,自己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也自认为“健康成长”三十年的生活经验足够教育孩子,“自信”地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孩子认为的都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你只能按照我的话来做,这样你就能少走弯路……
可对于孩子来说,需要的并不是结论式的教育,他需要自己去探索世界,通过自己的眼睛看,用心去体会,而当父母剥夺了孩子这一天性,孩子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一部分“乖孩子”会变得不自信,接受了不能探索世界的现实,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另一部分“叛逆”的孩子,则会极端地认为父母太烦了,产生逆反心理,你让他向左,他偏向右!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去做,他已经失去了判断对错的能力了,唯一的想法就是跟你对着干!
鱼缸法则:爱讲道理和不爱讲道理的妈妈,带大的娃是两种不同人生
文章插图
我们应该学着做个“不说教妈妈”,培养自信独立的孩子1.用拥抱代替指责
孩子在情绪低谷时,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拥抱自己的孩子,告诉他:妈妈在,妈妈永远爱你。这个时候任何的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让他知道,你永远不会放弃他,永远是他温暖的港湾,这样他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感知世界,自己悟出真正的道理。
2.适当放养,遵循“鱼缸法则”
三寸的金鱼养在鱼缸里很久很久都没有长大,却因为无意间被放养到池塘里,没过多久长成了一尺大的金鱼。
这一放养的思维同样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适当放养,孩子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父母不要帮忙,无论完成的好坏,适当鼓励。孩子能自己承受的挫折父母不要干预,要知道,孩子未来的生活中,会充满无数大大小小的挫折,他需要有面对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