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TO B视角看“创作者”、“广告主”、“营销人”

编辑导语:互联网经济吃的是青春饭,需要拼效率。对于互联网运营者来说,拥有TO B视角是很重要的。本篇文章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创作者”、“广告主”、“营销人”在TO B视角下的状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seo|TO B视角看“创作者”、“广告主”、“营销人”
文章插图
一、万物皆可标准化创作门槛不断的在降低,不需要有太专业的知识、技能,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通过创作在某个领域内有所成就。这背后正是技术的创新在推动着创作自由时代的来到。
互联网经济吃的是青春饭,拼的是效率,稍微慢了一点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时代。
我们会发现互联网产品同质化现象很普遍,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抄大厂。直接拿存量用户做A/B测试成本太高昂,拼效率时期是容不得有丝毫差错,照搬成熟的方案就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毕竟用户对大厂产品的使用早已形成惯性和记忆点,自己的产品直接复制这套逻辑就能无缝衔接用户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在这个需要通过下沉用户来获取用户增长的存量时代,降低用户对产品的陌生感和使用门槛,无疑是另一种提升用户体验的最佳方式,吸引“下沉用户”也更具竞争力。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抛开时代因素不谈,微信能成为继QQ之后的全民社交工具就是因为产品使用的简易性。
先从工具层,非专业人士可以在“新生事物”面前快速得到掌控感和正反馈,这就能解决大部分用户第一阶段的留存问题。
接着基于熟人社交的属性让用户愿意在平台上创作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深度链接和绑定,就会让用户的增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互联网平台的运营逻辑就是用资本来扩大用户规模,用内容来留存用户,只有用户留存下来后平台的商业模式才能形成闭环。
流量去中心化的大背景下,太专业的内容难以吸引用户注意力,反而是那些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内容,能在信息满负荷运行的间隙中缓解一下用户精神上的麻木。
这不正好跟跨界入场的普通用户“非专业”的属性标签相契合吗?这为普通人入场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平台也需要更多用户的加入来共同构建这个内容生态系统。
不知道创作什么内容,官方会贴心地给出各种视频教程。没有创作灵感,就会发起各种内容挑战赛。只要你有输出,平台就会给你一些流量反馈来保证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可以通过输出实现商业转化。
互联网降低了内容的的生产成本,新技术加速了内容的传播与分发,信息流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海量冗杂的信息正在加速消耗用户的耐心。
用户开始变得更专业了,他们具备了甄别信息的能力。加上互联网平台头部竞争格局已定,平台需要对内容进行一轮清洗来稳住用户的留存率。
这就将矛头对准了内容创作者,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内容,流量也在加速向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倾斜。
用户喜欢什么内容,平台就给推荐什么内容,平台推荐什么内容,创作者就生产什么内容。内容创作者与平台方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流量争夺赛。
创作者们纷纷抱团取暖,从平台的规则、算法的机制,再到对爆款内容的拆解,从中找出一个适用于自己的理论公式,并将其形成一个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就像抖音SEO、百度SEO正是这种过程中诞生的产物。
二、企业与用户互设KPI都在说网友像鱼一样,记忆力只有7秒钟。在这个语境之下,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就是帮助网友去存储这些稍众即逝的记忆。
传统的线下营销渠道不仅受时间、空间及数据盲点的限制,内容的存活周期还特别短。互联网渠道的可复用、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则成为了更好的渠道补充及替代。
开展线下营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目标行动发生。让不知道的人产生向往,让不喜欢的人扭转偏见,让已经购买的人形成忠诚……。
这套逻辑在互联网上同样适用。企业的内容只要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记录,就会有被目标用户找到的可能性,用户与品牌的内容触点越多,让行动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内容触点就是企业与用户连接的“对外窗口”。
常见的“对外窗口”包括官网、公众号、抖音号、小程序、电子画册、线上商城等网络载体。
企业的“对外窗口”往往是在向目标用户阐明“我是谁(公司介绍)”、“我最近在干嘛(新闻资讯)”、“我擅长做什么(产品目录)”、“我们的合作伙伴是谁(合作案例)”、“他们觉得我们怎么样(客户反馈)”、“我们是怎么向客户提供服务和支持(服务支持)”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