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层理解,搜索产品经理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比如缩短用户路径,简化搜索流程去满足用户“搜得快”的体验诉求。举个例子,当收入没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直接曝光应用下载按钮的体验(前提是用户想要的应用)会明显优于曝光搜索词再跳转至应用下载的体验。
比如提升应用库存量去满足用户“搜得到”的体验诉求。
举个例子,app store的搜索结果页广告繁多、排版参差不齐,但是用户对其的整体口碑优于安卓应用商店,其中一个极大原因就是app store里有大量质量佳、口碑好、哪怕付费也不降低用户体验的独有应用。
再比如通过优化算法策略去满足用户“搜得好”的体验诉求。李彦宏早年曾经提出搜索引擎的三大定律,放到现在的绝大多数搜索平台也不算过时。
第一定律是“相关性”,主要依据是“词频”。比如当你在应用商店搜索query为孙悟空时,如果一个应用名为“孙悟空”,那么它将出现在你的搜索结果首页及首位。
紧接着,随着含猴量的高低不同,你将同时见到包括孙悟空的游戏、包括孙悟空的视频网站,以及包括孙悟空的读书平台等等相关应用。第二定律是“人气质量”,主要依据是“被引用次数”。类似于论文的索引机制,在百度中,一个网页是否优质,取决于它被引用的链接次数。
以此为标准,叠加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构成了百度搜索引擎算法最基本的思想,引申到应用分发维度,可以理解为应用某功能某特点的被复用借鉴的频率,这对于应用分发平台对于应用解析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第三定律则是“自信心”,也就是竞价排名的来源。
李彦宏认为,比“被引用次数”更重要的,则是网页拥有者自己的“自信心”。谁对自己的网站有信心,谁就排在前面。那么,如何判断谁更有信心呢?——愿意为这个排名付钱。付的越多,信心越大。但是这与用户体验相关性不高,不在此节赘述。
第二,基于平台的社会性和公平性属性,通过平台治理,建立稳健长久的市场生态。
所谓平台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本质相同,即规范一套谁能参与生态系统,如何分配价值、权利与责任,以及如何解决纠纷的规则。平台作为其内部市场秩序的维持者,也是其内部市场的支撑者与服务提供者,为供求双方提供了信息空间、撮合了市场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平台治理,建立稳健长久的市场生态呢?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增加平台宏观调控能力,扶持腰尾部应用抢占流量;第二,强化微观博弈水平,提升平台商业经营能力,从两个方面提升平台公平性及社会性的治理。
1. 增加平台宏观调控能力,扶持腰尾部应用抢占流量首先我们以应用分发平台为例,我们可以拆解搜索场景的流量构成:最直观的方法是拆分为免费流量和付费流量。
所谓免费流量,就是自发进入搜索场景的用户,通过自发性的搜索行为进行点击、发生下载转化行为。超过半数的免费流量强依赖于客户单品竞争力和其品牌的受众规模。
单品竞争力,即商品的销量、点击、评价和服务能力。拿应用分发平台举例,过去平台通过运营规则在搜索场景为客户保留固定的非商业化曝光位置,而算法能力提升会逐步替代运营规则的约束,当前主流搜索引擎会通过一个综合加权分数对所有应用进行统一排序。
加权分数的影响因子很多,比如出价、ctr、相关性、质量分等等,此时,非商业化应用不再保障在固定位置进行曝光,而受到一系列算法因子的影响,会在不同位置出现。
一些头部客户(比如抖音、快手等)资本雄厚,通过提升出价,可以提升他们在搜索场景的排序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靠前的曝光位置。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浏览深度大幅度变浅,深度思考能力变低,所以我们近乎可以理解为长期占领曝光即能够占领用户心智,在平台曝光位置有限的情况下,头部应用可以通过提升出价,占领稀缺的头部曝光位置,占领更多用户心智,从而获得有更大的用户规模,同时,头部客户有更多资本去支撑产品的快速迭代与用户分层设计。
用户越多、越喜欢,商品的竞争力就越强,最后会呈现出马太效应,即免费流量越来越被这类头部客户拿走,中长尾商家无法在搜索中拿到免费流量,只能提升出价去竞争搜索付费流量,直到持续亏损而退出,短期看,平台收益提升,长期看,平台的供给生态会被破坏。
- 互联网|传统企业里,产品经理的价值衡量难题
- type-c|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寒冬真的来了吗?
- hr|互联网企业监控员工上班引热议,是时候关注员工体验了?!
- |国内互联网巨头风向变了
- 显卡|互联网大厂,裁员消息频频出现,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
- 贵州网新闻|让中专生圆梦!传智互联网学校科学解决人才“供需矛盾”
- 裁员|知乎被曝大裁员、B站审核员猝死、后台监测员工跳槽,互联网就业者的人生百态!
- 中国互联|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加班这么严重还是干不过老美?
- 互联网创业|考察互联网创业项目的几个核心点?(上)
- 人民日报|在线问诊、远程会诊 互联网医院给群众就医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