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文章插图
很多家长都深刻意识到了自律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且随之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比如:
“自律方得自由。”
“自律的人生究竟有多可怕?”
“肉体上的自律,是精神上的自由。”
似乎自律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终极秘诀”,于是感到焦虑的家长,往往会试着“严格要求”孩子,但却经常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只是一次次地尝试,为孩子灌输各种关于自律的“心灵鸡汤”。

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文章插图

可仅凭几句口号就能帮我们为孩子培养出自律的习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懒惰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符合我们趋利避害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因为养成自律习惯会使孩子感到痛苦、麻烦,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指望他们天生自觉。
要想帮孩子懂得自律,我们家长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否则很难让孩子坚持下去。
自律是主动的行为,不是被动的习惯
真正的自律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在《象与骑象人》中给出答案:“真正的自律,是积极主动地自我实现。”

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文章插图

所以家长必须意识到自律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养成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在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时,其实只是“为了自律而自律”,强行规定孩子早上7点起床、每天读书1个小时、晚上9点半准时上床睡觉等等,列出了细致周到的计划,但却忽略了孩子这样做的内在驱动力。
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动机,孩子培养自律习惯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孩子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而“自律”,忽略了孩子的内在动机,自然难以取得好的结果。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要求自己,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他懂得自律行为背后的目的,帮孩子发掘自律行为的强烈动机,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文章插图

比如让孩子早起并不是单纯地“精神折磨”,而是因为要让其有一个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享受早上这段高效的学习时间,进而获得更好的成绩;
亦或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并不是单纯地注重阅读行为,而是要让孩子明白阅读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见识,开阔他的眼界。
我们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律确确实实对他有好处,能够在保持自律的作用下有所收获,才能让孩子有坚持自律习惯的动机,养成信念。

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文章插图

教孩子自律,要允许他犯错
很多中国式家长有这样一种本能:习惯性地帮孩子解决困难,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会第一时间出手。
然而需要成长的毕竟是孩子本身,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在一个安全边界内自由选择,把教育交给生活,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为孩子培养自律习惯,要从为其树立信念开始,但如果孩子因为自己的选择,经历了失败,得到生活的惩罚之后,同样可以激发其发自内心的主动性,懂得自律的重要性。

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文章插图

同事小莉家的儿子上初中2年级,本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可孩子却沉迷上了手机游戏,即便小莉将手机没收,也没取得任何效果。
可想而知在期末考试时,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不仅老师对他大失所望,周围的同学也开始流传一些“风言风语”。处在青春期,正是“好面子”的孩子很难接受这种结果,于是自己主动将手机锁了起来,默默地将注意力转到了学习上。
有时候孩子适当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孩子能在错误中吸取教训,经历失败之后懂得约束自我,反而对养成自律习惯大有帮助。

小莉|没有孩子天生自觉,心理学:家长抓住“5分钟”,养出自律的孩子
文章插图

帮孩子克服自律带来的“痛苦”,利用好“5分钟原则”
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就连成年人,也很难抵抗“躺平”带来的舒适,更何况心思不够成熟的孩子了。
我们在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时,可以利用心理学上的“5分钟原则”,因为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做一件自己讨厌的事情时,往往最初的5分钟是最难以忍受,最容易反悔的,一旦过了5分钟之后,心思逐渐沉溺其中,身体上的“痛苦”感觉就反而不再那么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