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确定性人群:从熊孩子到巨婴

少年儿童,有的是小天使,人畜无害时而温暖人心;有的则恰恰相反,是堪称小恶魔的存在,顽劣躁动伺机大肆破坏,俗称熊孩子。成年人,有的成熟稳重殚精竭虑,支撑起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有的则恰恰相反,只把躯体拖进了成年人的世界,灵魂却遗失在婴幼时期,坚持卖力表演着“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闹剧,俗称巨婴。熊孩子和巨婴的确分属于泾渭分明的两个不同人群,可又出奇一致地给这个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负面因素。
高不确定性人群:从熊孩子到巨婴
文章插图
一、熊孩子,被保护着的犯错者
在社会大众原本的认知中,孩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弱小、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阶段,需要家人的周全呵护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保护来构筑双重保护伞加以严密庇护。然而,时代大跨步前进的同时,捎带着改变了所有人,孩子们也不曾例外。当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新闻接连狠狠砸向社会,人们才恍然惊觉,处于层层保护下的祖国花朵们中间,已经出现了几朵刺痛人心的恶之花。
高不确定性人群:从熊孩子到巨婴】原本,孩子调皮捣蛋之后,“他还只是个孩子”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能够让大多数成年人选择尽弃前嫌就此揭过,不再和眼前的小童计较,以免有失成年人的尊严;原本,未成年人犯错之后,“他还是个未成年人”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能够唤醒人们普遍的同情心,希望再给他一次机会。如今,人们的态度慢慢不一样了,因为,有些孩子和有些未成年人在更早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犯错的性质不一样了……
以前的人,或者是家庭所迫早早承担了家务,或者是在天真烂漫中自由玩耍……总之,更多是在懵懂无知中度过孩童以至青少年时代。而今,一方面,在一日千里的科技加持下,已然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极早就掌握大量知识,三岁识字,五岁识文已成常态,神童的标准也因而被一再抬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越来越表现在少年儿童节节拔高的平均身高上。
也就是说,无论是认知水平还是身体素质,当代的孩子都已经和以前的孩子们不一样了,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在尚不成熟的心智下,这种情况也容易催生出一些骇人听闻的恶行。更何况,在法律知识的普及下,难说有多少恶之花是在盘算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才进行的知法犯法!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实属民心所向,然而法律的完善并非终极大招,社会还有更多要做的事情来编织防护网,阻断更多恶童的出现。
二、巨婴,成年人世界里的消耗者
“谁还不是个宝宝”,一度蹿红的网络用语,流行于青年人群中,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缺任重道远,偶尔卖个萌以宝宝自居,很是无伤大雅,也能够博得大家会心一笑。然而,当一个成年人,真的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当个宝宝,那就得另当别论,这是一件让周围人胆寒的事情。成年人本应当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的建设主力军,一个巨婴的出现,则意味着社会资源或者感情将被无端消耗。
一是不够担当,推脱责任。一个人成年之前,生活尚且不能够完全自力更生,至少需要在一位监护人的照料下,才能正常生活学习。由于小孩子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在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之前,即使偶尔犯下一些错误,人们也大都会习惯性地选择原谅。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从对自己负责开始,逐渐把自己的责任覆盖到整个家庭,乃至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婴幼儿不会说话,唯有通过哭闹吸引成年人的注意,才能获得照料,这本是人类求生的本能。直到,巨婴的出现,人们才发现这居然还能是一种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即周围的人需要围绕自己的想法而来,一旦稍有不满,动辄就要闹出点动静,像极了小孩子得不到就哭,丝毫不见成年人的互相包容,更不见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工作学习中,遇到这般人物,都极为消耗时间、精力。
二是不可预见性的行为方式。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拿孩子的脸,来和天气多变的六月作类比,这也说明了,孩子们的情绪到底有多善变,而且,孩子们的善变往往是出乎大人意料的。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情绪平稳属于默认属性,毫无来由的翻脸哭闹,毫无来由的开心大笑,都会被视为精神不正常的表现。所谓成年人,不止是身体上的发育成熟,还有心理建设的完善,不再是儿童时期的不满就闹,也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不服就干。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大家共同构成并维护着这个社会,这就需要大家遵守共同的规则,比如可预见性的行为方式,就是其中默认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