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数字遗产:死后再“社死”一次
编辑导语:近日,苹果启动的“数字遗产计划”再次将数字遗产推上风口浪尖。数字遗产计划:即去世后,让自己指定的人访问iCloud数据。对于这个计划,你有什么想法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来看看作者的分享,说不定对你有帮助哦。
文章插图
来做个选择题吧:假如有一天你死了,你会让人继承你的数字遗产,还是一键清空全部数据?
近日,苹果正式启动 “数字遗产计划”,再次把这一话题送上了风口浪尖:
假如你用的是苹果手机,又恰好将系统更新到了iOS15.2版本,你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功能——“遗产联系人”。
在这里,你可以指定5个人成为你的“遗产联系人”,并在设置完毕后向他们发送短信:
“小黑,我已将你添加为我的遗产联系人。在我去世后,你可以访问我账户中的数据。我已和你共享访问密钥,它会自动存储在你的 ‘账户’设置中。我若不在了,你可以使用此密钥访问我的 iCloud 数据。”
正如这条短信所说,在你去世后,他们只要出示你的死亡证明和访问密钥,便可以查看你手机里的iCloud数据,包括照片、视频、备忘录、文稿、个人信息等。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设置吗?
文章插图
一、恭喜你,死后再“社死”一回当我告诉妈妈“苹果推出了数字遗产计划”时,她表示还得花时间想想让谁来继承,而我不是她的第一人选。
可见,对一个分配者来说,数字遗产不仅有死后泄露隐私的风险,还可能在生前加剧家庭的分崩离析。
开个玩笑。不过,一个流行多年的互联网段子,或许可以概括大部分人对数字遗产的态度: “如果有一天我出了车祸,走在马路上不幸被车撞飞,我也一定要在空中先清除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才能放心地昏倒在地上。
毕竟古话说得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数字遗产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提出:数字遗产是特有的人类知识及表达方式,它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技术、法律、医学以及其他以数字形式生成的信息。
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数字遗产分为两大类:
1)“财产类”遗产
那些肉眼可见“很值钱”的东西,比如你的支付宝余额、王者荣耀的绝版皮肤、有效期还剩一周的网X云会员、NFT虚拟艺术品;除此之外,创作者们的数字专辑、摄影作品、设计图、个人专利等“虚拟资产”,也可归入这一分类中。
2)“精神类”遗产
大部分卖不了钱,却对当事人有特殊的意义。比如你的各大平台账号(微信、QQ、微博、豆瓣、虎扑),以及这些账号里的聊天记录、个人日记、浏览历史等。
显而易见,人类最想销毁的数字遗产,是后者。
不少人表示,比起“遗产联系人”,人们更需要的是“一键清空”功能——在你死后,一旦有人试图访问你的手机内容,系统就会自动格式化手机,一键清空你在互联网留下的所有痕迹。
社交软件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就是吃准了注重个人隐私的社交需求,才在社交网络中风靡一时;大热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中,主角团也为死者们提供着相似的服务:
作为一个将死之人,你可以委托人生删除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你死后,删除/保留你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的数据——事实上,日本确实有公司提供过此类服务。
文章插图
至于为什么人们执意要清除数字遗产,人生删除事务所给出了一个答案:
社会总是期望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格,表里如一。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刻,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难以启齿、不便分享的事情,往往都被隐藏在电子设备里:
- 在公众面前闪闪发光的优质偶像,翻开他们的聊天记录,或许也能找到偷税漏税、出轨嫖娼的证据;
- 朋友圈里的你,可能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微博小号中的你,却可能每天都在吐槽领导、释放戾气。
【 继承|数字遗产:死后再“社死”一次】要知道,这类人最想瞒住的一批人,往往就是身边的人(朋友、亲人);而这一批人,偏偏又最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遗产继承人。
- 华为|华为数字能源成王牌,已获全球最大订单,品牌价值达4526亿进前十
- 折叠屏|折叠屏手机的潜在敌人 竟然是继承了复古滑盖基因的新形态手机?
- 数字藏品|首个区块链数字藏品国际标准在ITU成功立项
- 冰雪运动|冰雪运动互联网平台营销影响力榜发布 | 数字品牌榜 x 氪体
- 互联网|轻住CEO赵楠谈产业数字化思考与实践:未来已来,如何抓住增长新机遇
-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云计算+大数据, 为银行客户提供数字货币业务, 股价仅15元
- 折叠屏|3份捷报依次传来!华为手机和鸿蒙成最大亮点4320亿数字令人振奋
-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数字人民币落地 40 余万个冬奥场景 交易金额达 96 亿元
- 冬奥会|数字人民币落地40余万个冬奥场景,交易金额达96亿元,你用了吗?
- 家乡|春节回乡见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数字生活带来的改变已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