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抢先华为一步,中国中车甩出“王炸”,90%依赖进口状况该逆转了


华为|抢先华为一步,中国中车甩出“王炸”,90%依赖进口状况该逆转了

文章图片


华为|抢先华为一步,中国中车甩出“王炸”,90%依赖进口状况该逆转了

文章图片


华为|抢先华为一步,中国中车甩出“王炸”,90%依赖进口状况该逆转了

文章图片


华为|抢先华为一步,中国中车甩出“王炸”,90%依赖进口状况该逆转了

文章图片


华为|抢先华为一步,中国中车甩出“王炸”,90%依赖进口状况该逆转了

最近两年 , 我国对于碳中和越来越重视 , 从能源、出行、生活等各方面入手 , 推动节能减排 。 能源领域的风电、核电、光伏市场越发灼热 , 交通领域电气化铁路、新能源汽车渐渐也成了主流 。 而列举出来的这些领域 , 全部都离不开一样东西 , 那就是IGBT 。

IGBT是一种功率半导体 。 通俗地说 , 可以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开关 , 它能让直流电跟交流电两者相互转换 , 以此来推动电力电子装置运作 , 进而实现节能 , 可以说 , IGBT算得上是电子电力行业的CPU了 。
也正因如此 , IGBT的用途相当广泛 , 大到飞机、高铁、汽车、电网、轮船 , 小到生活家电 , 甚至是逆变焊机、变频器 , 工业交通生活器具 , 全都离不开它 。

IGBT模块主要分成高压、中压和低压 , 高压主要应用在轨道交通、电网和光伏发电等环节;中压主要用在生活电器、汽车制造和工业领域;低压则用在汽车零部件、小型电子产品中 。
我国对IGBT模块的需求量巨大 , 占全球需求量的40% 。 而ASMC研究的预测则显示 , 2022年 , 全世界的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 我国的IGBT需求占比也会相应扩大 。

然而就是这么重要的东西 , 我国的自主生产率却很低 , 90%的IGBT主流器件都依赖进口 。
在IGBT模块领域 , 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的企业 , 都是外国企业 , 德国的英飞凌、日本的富士电机和三菱 , 牢牢占据了大半的市场份额 。
这些外国企业 , 大多都是早早入局IGBT领域的 。 三菱电机在1921年成立 , 是百年企业 , 富士电机1923年成立 , 也有悠久的研发历史 。
【华为|抢先华为一步,中国中车甩出“王炸”,90%依赖进口状况该逆转了】
英飞凌虽然成立较晚 , 1999年才成立 , 但它原本是西门子公司半导体部门的 , 在技术方面丝毫不落后于三菱和富士电机 。
而IGBT的生产 , 又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 外国厂商的技术领先我们几十年 , 品牌口碑和产品成熟度较高 , 国内企业一时半会儿很难追上 。
再加上我国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 , 同时相关产业发展快 , 需求量大 , 供需缺口严重 。 所以才会出现严重依赖进口 , 被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 。

2010年 , 发改委发布相关文件 , 加大了对IGBT的模块封装技术和芯片研发工艺的支持 , 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IGBT领域 , 国产化开始逐步推进 。
目前我国的IGBT市场规模高达200亿 。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 , 国内已经有了一批掌握IGBT核心技术的企业了 ,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比亚迪、中国中车和斯达半导 。
其中 , 斯达半导主要是做IGBT的模块设计和芯片设计 , 电压等级涵盖100V~3300V , 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变频器、逆变焊机、UPS、光伏/风力发电、SVG、白色家电等领域 。

比亚迪在2009年就生产出来了车规级的IBGT , 是我国第一个实现IGBT芯片在汽车领域应用的 , 拥有极其重要的突破意义 。 到IGBT 4.0技术的时候 , 比亚迪的产品能够完全媲美外国巨头的产品 , 在温度循环寿命、电流输出等关键指标上 , 还优于这些外国企业 , IGBT模块工作电压实现了750V至1200V的覆盖 。
而中国中车则是通过收购加拿大Dynex公司和英国SMD公司 , 学习掌握到了IGBT模块的技术和设计原理 , 研发出来了8英寸的IGBT , 并投入生产线生产 , 解决了生产难题 。 实现了高压IGBT的国产替代 , 并且很快投入到国内高铁生产中去 。

不仅打破了高铁用IGBT的国外垄断 , 中国中车生产的IGBT模块还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使用 。
最近 , 中国中车又传来一个大喜讯:2022年1月4日 , 中国中车公司IGBT模块产品型谱覆盖750V-6500V全电压等级 , 并且已经为一部分新能源车企批量供货了 , 意味着在全电压登记等级 , 中国国产IGBT已经实现全方位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