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不想上学,妈妈干脆带他捡了一天垃圾!结果亮了…( 二 )


妈妈可以行动——她可以把玩具气枪拿走。“我很遗憾你不愿服从规则,等你服从时就可以把枪拿回去。”这样做一两次之后,如果布莱恩仍然阳奉阴违,玩具气枪就应该被收起来, 不用多说话。
2.“吓唬型”念叨
晚宴后,妈妈让珍妮特回房间睡觉。
“珍妮特,把睡衣提起来,这样子踩着裤脚,你会摔倒的。该上楼睡觉了。”
妈妈接着转身对客人解释,“这件睡衣对她来说长了点,我本来打算明年再给她穿,但你们知道收小孩子就是喜欢新东西,她非穿不可。”
大家看着仍然站在楼梯上的小姑娘,她开心地向每个人微笑。她向下瞟了一眼自己被睡衣盖隹的双脚,把脚抬起来绕圈,看着睡衣裤脚垂下来跟着绕回,非常好玩。她脸上带着恶作剧般的笑容,再抬起眼睛看看大家。
妈妈再一次命令她:“珍妮特,请你把睡衣裤脚提高点,不然你会被绊倒的。快点到楼上去!”小姑娘慢慢转过身,慢慢地走上一级楼梯,又转身,朝着大家看。
妈妈这时背对着她,她听了一会儿大人说话,然后坐在楼梯上,伸长两条腿,让睡衣裤脚来回摆动。
妈妈看到客人在笑,转过身来:“珍妮特!你想摔下来是不是?现在马上提起来,上楼去。卡尔(孩子爸爸),你来把珍妮特带上楼。”
珍妮特一听,立刻转身迅速爬上楼梯,毫不在乎长长的裤脚,在爸爸出现以前进了卧室。
在这个例子里, 妈妈说得太多了,而她所做的始终是用语言和危险恐吓孩子。
其实,珍妮特知道应该把睡衣怎么办,她只是故意表现出她不知道危险的存在而已。
这样,睡衣和妈妈都在她的控制之下。她利用这个机会把妈妈的关注从朋友那里拉到了自己身上。而妈妈的反应也都在珍妮特的预料之中。
很多情况下,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虽然,我们第一次尝试用沉默的方式时,会觉得很困难,觉得面临这样的挑战,必须说点什么!
但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沉默不但可以减轻当时情形的紧张和压力,还能重新让家庭气氛恢复和谐。
妈妈可以对珍妮特的睡衣只字不提。她要做的是果断采取行动,让孩子选择自己去睡觉,或者让爸爸或妈妈送她去睡觉。
3.“行为与语言不一致”念叨
在学校门口,五岁的特里站在角落里大哭。妈妈又哄又劝又威胁:“别哭了,宝贝······如果你再哭,我就走了,你一个人在这儿哭吧。”可是孩子哭得声音更大了。
“现在我真的走了。” 妈妈说。特里听到,尖叫着跑到门口去追妈妈。妈妈已经走到大门口,但听到特里尖利的哭声,又折返回来:“嘿,特里,你需要留在教室里,别哭了。”
老师这时介入了:“特里妈妈,你尽快离开就好了,特里会没事的。”“我怕他离开学校。我们从家来这里的时候,他就挺麻烦的。”“我相信,特里准备好了就会加入我们的。特里,我很乐意看到你和我们一起玩,记得吗?我们是朋友哦。”
妈妈离开了,特里很快就不哭了。在角落里待了一会儿后,就决定加入大家。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面对孩子尖叫、失控,感到非常的无助。她试图用语言威胁给孩子施压,让孩子听话,但她的行为却与她的语言相反。
她想让孩子停止大哭,却不知道自己应该采取行动,离开这个环境。孩子这时的哭只是“泪水压力”而已,不用太过在意。
4.“无效就放弃”的念叨
五岁的乔治爬过超市里的购物车,从栏杆上滑下来,坐在旋转栏杆门上。“乔治,赶快下来!你会受伤的。”
乔治不理会妈妈,弯着膝盖,倒挂在栏杆上面。“乔治,下来,你会受伤的!”
妈妈拉出一辆推车。小男孩直起身坐在栏杆上,爬下来,又爬上推车。“乔治,走啦!”妈妈说完就去购物了。乔治在栏杆、旋转栅栏门上一直玩到妈妈买完东西准备离开。
在这个例子里,刚开始妈妈以为用语言就可以制止孩子,可谁知,乔治在做“妈妈的聋子”,根本不理会,妈妈也就放弃了。
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妈妈继续讲道理,孩子继续不听。如此,形成恶心循环,对孩子行为规范没有一点好处。
5岁男孩不想上学,妈妈干脆带他捡了一天垃圾!结果亮了…】要想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我们必须学会用行动代替语言。 我们需要记住一个座右铭:发生冲突时,不用语言,用行动。
在他们去超市之前,妈妈可以说:“乔治,超市不是游乐场。”当乔治胡闹时,妈妈可以温柔而坚定地牵起他的手,一起回到自己的车里:“对不起,如果你不能再超市里行为恰当,我们就回家,不买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