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接纳谁?


深圳会接纳谁?
文章图片
作者|林默
1
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上 , 写进了一条关于私营经济的全新表述——“私营经济是存在雇用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
那一年 , 全国人民参与度比较高的一条新闻是 , 中国足球队取得了1988年奥运会参赛资格 。
但总有有心之人 , 参透了上面那句“有益补充”的分量 。
这一年,退伍军人任正非和5个同伴集资2.1万元 , 在深圳注册成立了华为公司 。
深圳会接纳谁?
文章图片
一年之后 , 政策进一步明朗 ,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 以及其他相关条例 。
王石任总经理的万科 , 在这一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而同在这一年 , 香港富商林百欣的女婿回大陆探亲 。 这个叫郭台铭的男人在深圳转了一圈后 , 决定在这里开设一家厂房 , 这家工厂后来叫富士康 。
深圳会接纳谁?
文章图片
1993年 , 远在北京的有色金属研究院把一个年轻的技术骨干 , 派到了在深圳的一个合资项目上 。
这个叫王传福的年轻人 , 当时最深的感受是 , “在北京你想成立一家企业 , 需要审批 , 但是在深圳 , 你去注册就好了 , 可能今天注册 , 明天说不定就可以了” 。
深圳会接纳谁?
文章图片
1998年 , 27岁的马化腾在赛格科技创业园租了间办公室 , 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 。
时代的浪潮把不同际遇的人翻涌至深圳 , 有人来的时候也一无所有 , 也有人抛弃了体制内的工作 。
有人背影里闪着权贵的光芒 , 在这里铩羽而归;有人是刑满释放人员 , 却在这里赚到盆满钵盈 。
你是谁 , 和你在深圳是谁 , 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 在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 每个人都展开了自己的人生实验 。
2
深圳曾经接纳了谁 , 不代表这座城市会一直接纳谁 。
一个长期环绕深圳的迷思是 , 为什么这座长期贴着山寨标签的城市里 , 在没有顶级高校资源驻场的背景下 , 依然可以诞生华为、大疆等高科技公司?
如果说这座城市的造富力源于历史的偶然和政治的选择 , 那么诞生了诸多科技公司 , 却源于深圳自己的选择 。
在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那篇著名的《从“被谁抛弃”、多次衰退走向世界城市前沿的深圳40年》里 , 曾记录下深圳手机行业这样的变化——
2002年以深圳为主体的中国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达到了30% 。 2008年后 , 深圳本土山寨手机厂商数量开始急剧下降 , 到2012年只剩400家左右 , 不到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 告别山寨生产模式 , 开始了创新与追求质量卓越研发创新时代 。
手机厂商数量急剧下降背后的原因 , 是彼时的深圳政府 , 在持续鼓励中低端企业迁出 。
城市吐纳自有吐纳的代价 , 手机厂商只剩400家左右的2012年上半年 , 深圳的经济增速只有4.8% 。 而当年中国的GDP增速是7.9% 。
不过 , 也正是在这一鼓励迁出的过程中 , 深圳开始向制造业链条的上游行走 , 为高科技企业成长腾挪出了空间 。
在金心异那本《先行——华为与深圳》中 , 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华为为什么产生在深圳?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 深圳是全国最先跟世界建立产业联系的城市 , 也因而成为国内市场制度最成熟的城市 。 深圳政府较早转向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战略 , 建立了一个区域创新网络 , 这是华为等一系列科技公司产生在深圳的前提条件 。
3
如此得天独厚 , 是不是深圳敞开怀抱迎接的所有创新 , 就能开出不一样的花?
当然不是了 。 深圳在过去四十年受过的跌宕 , 可能比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多 。
一个摆在眼前的例子 , 是深圳的证券市场 。
上世纪90年代 , 在“上交所重点发展主板市场 , 承接国企改革的上市潮 , 而深交所筹建创业板”这个分工下 , 深交所主板新股停发停摆 。
2003年2月 , 国务院出台的“九条意见” , 提出了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要求 。
在彼时资本市场的预期里 , 这是“中国的纳斯达克”要来了 。
作为创业板的产品经理 , 深交所在深圳市的支持下 , 一年后 , 深交所先上线了一个过渡期产品——中小板 。
中小板上线五年后 , 创业板也在深交所上线 , 两者作为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无疑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但关于创业板注册制的最新进展 , 直到今年4月 , 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正式合并 , 关于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 , 也还在酝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