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脑洞有多大?这样布料做出来的衣服谁能不心动呢?

古籍中还有一些关于衣料的神奇记载有的是幻想 , 代表了中国人对质地更为优良的衣料的向往和追求 。 有的或实有一点踪影 , 但被夸大和神秘化了 。
如《拾遗记》卷十有:“有冰蚕长七寸 , 黑色 , 有角有鳞 , 以霜雪覆之 , 然后作茧 , 长一尺 , 其色五彩 , 织为文锦 , 入水不濡 , 以之投火 , 经宿不燎” , 这显然是对一种既具防水性能又具防火性能的衣料的幻想 。
古人脑洞有多大?这样布料做出来的衣服谁能不心动呢?
文章图片
水火不侵 , 颜色好看 , 谁能不心动呢?
《杜阳杂编》卷中也记了一种“水蚕”丝织的“神锦” , 用水一喷 , 锦幅就能从一丈见方变大到二丈见方 , 而且“五色焕烂 , 逾于向时” , 放在火上一烘 , 又能马上缩小 。
看着布料有多神器 , 雨水变得老大老大 , 遇到火又变小回去 , 具体能做什么 , 大家自行脑洞吧 。
这“水蚕”养在池中 , 喂之以大柘叶 , 十五个月才结茧 。 这当然也是海外奇谈 , 但也不是全无踪影 , 因为水中确有一种形状略像蚕的昆虫 , 名叫石蚕 , 但它不产丝茧 。
《述异记》卷上则说南海有鲛人(传说中的人鱼)名叫泉先 , 她的眼泪就是珍珠 , 还能潜在海底的龙绡宫中织出一种鲛绡纱 , 又名龙绡 , 做了衣服能入水不濡 , 价百余金 。
鲛绡纱大家或多或少听说过 , 世界上最薄的纱 , 不知道和马王堆的汉墓素纱襌衣比起来 , 那个更轻呢?
古人脑洞有多大?这样布料做出来的衣服谁能不心动呢?
文章图片
《杜阳杂编》卷上则说唐代宗从南海溪洞的酋长那儿得了一顶紫绡帐 , 作者苏鹗认为就是“鲛绡之类” , 它“轻疏而薄 , 如无所碍 , 虽属凝冬而风不能人 , 盛夏则清凉自至 , 其色隐隐焉 , 忽不知其帐也” 。
可见 , 鲛绡纱之类即使有 , 也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产物 , 不过它的性能被夸张渲染和加上一层神秘色彩了 。
至于火浣布的传说则更早也更多 。
据说东汉时大将军梁冀有一件火浣布制的单衣 , 大会宾客时穿在身上 , 故意在争酒时失杯污衣 , 又假装发怒 , 脱下衣服说:“烧掉它!”不料这布一放入火中 , “炜哗赫然” , “垢尽火灭 , 粲然洁白” , 比在水里洗的还干净(《傅子》〉 。
于是有的说 , 这布是南海火州上有一种焚烧不着的树 , 剥下它的皮制成纤维纺织成的 。
《异物志》有的说 , 是南荒外火山上有一种专门居于火中的鼠 , 取了它的毛织成的(《神异经》) 。 但《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确实记载了“西域重译献火浣布 , 诏大将军、太尉临试以示百寮”的史实 , 估计那是用石棉纤维制成的防火纺织物 , 与“火树”、“火鼠”之类想象出来的故事并不相干 。
古人脑洞有多大?这样布料做出来的衣服谁能不心动呢?
文章图片
《杜阳杂编》卷上还说 , 唐顺宗时南昌国献浮光裘 , 此裘“以五彩蹙成龙凤各一千三百 , 络以九色真珠” , 唐顺宗穿了它去打猎 , 浮光裘“为朝日所照而光彩动摇 , 观者皆眩其目 , 上亦不为之贵 。 一日驰马纵禽 , 忽值暴雨 , 而浮光裘略无沾润 , 上方叹为异物也” 。
古人脑洞有多大?这样布料做出来的衣服谁能不心动呢?】用现在话来说 , 南昌国献的浮光裘 , 真是亮得闪瞎了眼 。 太阳天晃眼睛 , 下雨天还不沾雨 , 真是件好雨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