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 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 三 )


幸好 , 陶哲轩并没有在歧途中耽搁太久 , 从小接受到的“全人教育”让他拥有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勇气 , 普林斯顿一流的教学资源又让他可以在开拓探索的道路上来去自如 。
他主攻多个方向——从调和分析到偏微分方程;从解析数论到算术数论;还有一个工科:照相机压缩传感原理 。 在调整心态、自我蜕变的过程中 , 陶哲轩也愈发感受到数学之美 , 那种富有生机的创造力 , 让他着迷 。
那个 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千禧年之初 , 陶哲轩与现在剑桥大学任教的本·格林教授用质数级数解决了一个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一些质数数列间等差 , 如3、7、11之间 , 均差4;而数列中下一个数15则不是质数 。 他们证明了即使在无穷大的质数数列中 , 也能找到这样的等差数列段 , 这个成果在数学界引发了轰动 。
毕竟 , 自欧几里德提出“孪生质数”概念的2300年以来 , 还是有人第一次给出系统的证明 , 这个发现也被命名为"格林-陶定理" 。
2015年 , 陶哲轩又宣布证明了自己的引路人、数学家埃尔德什在1932年提出的“埃尔德什差异” , 在此之前 , 这个问题被搁置了80余年 , 直到埃尔德什逝世都“无人问津” 。
那个 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陶哲轩不再是迷茫的学生了 , 他一跃成为UCLA最年轻的教授 , 数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 因为在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 他先后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天才奖、菲尔兹奖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艾伦·沃特曼奖 。
最近的一次获奖记录 , 则是由阿里的马云夫妇、Facebook扎克伯格夫妇等人联合发起并提供资助的“数学突破奖” , 这个奖项给予那些杰出的青年数学家300万美元奖金 。
那个 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可在拿到巨额奖金后 , 陶哲轩转头就将其捐给了培养新一代青年人才的基金会 。 “花不完” , 是陶哲轩给出的唯一原因 。
在他的生命里 , 科研是永恒的主旋律 , 陶哲轩早早地超越了那个只是靠着高智商解决问题的神童阶段 , 如今的他 , 是一位简单纯粹的数学家 , 成功背后更多的是永不松懈的意志力与面对逆境时的不放弃 。
“努力、勇敢、热爱与坚持 , 都比聪明更重要 。 ”数学家陶哲轩这样总结成功的奥秘 。
是天才 , 也是幸福的普通人
因为在数学领域璀璨夺目的表现 , 陶哲轩还有一个诨名——“数学界的莫扎特” 。 但UCLA的师生、陶哲轩身边的人们都知道 , 这位年轻的教授可一点都不像音乐神童莫扎特 。
莫扎特虽然音乐天分爆表 , 却性格怪异 , 到处得罪人 。 “怪胎” , 似乎与天才的宿命如影随形——牛顿 , 脾气暴躁;纳什 , 妄想狂;佩雷尔曼 , 喜欢留长指甲……可陶哲轩最难能可贵的就是 , 他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同 , 他是天才 , 也是幸福的普通人 。
那个 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陶哲轩一家四口的合影
在UCLA任教期间 , 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比他小三岁的韩裔女人劳拉 , 这位高知女性如今在美国航天总署(NASA)担任工程师 , 她为陶哲轩生下了一儿一女 。 在一家四口的合影中 , 陶哲轩总会露出灿烂笑容 , 依偎着妻儿 , 与一个普通中年男人无异 。
在外头他是备受敬仰的教授 , 回到家却也是一个会给孩子换尿布、陪孩子玩、送孩子上学的奶爸 。 曾有个送孩子来UCLA参加夏令营的家长惊奇地发现 , 陶哲轩竟然活跃在他们的家长群中 , 夏令营结束 , 他还亲自跑来接娃回家 , 一路上嘘寒问暖 , 可爱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