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麦青|陈麦青︱故宫本明拓《天发神谶碑》旧藏者“介侯”考辨( 二 )


文章图片
刘喜海旧藏《天发神谶碑》
陈麦青|陈麦青︱故宫本明拓《天发神谶碑》旧藏者“介侯”考辨
文章图片
刘喜海旧藏《天发神谶碑》 杨振麟观款等
据马先生著录 , 该本先后有何义门、翁方纲、郭尚先、张开福、吕世宜诸家题跋及陆绍曾、杨振麟、赵烈文、翁同龢等观款 , 其中张开福跋内 , 有“道光十七年丁酉秋七月来汀州 , 下榻郡署九龙山馆 , 燕庭先生出示《天玺纪功碑》旧本”之语;吕世宜跋作于同年稍后几个月的“道光十七年嘉平月” , 略谓:“此昔所平为沈着痛快者 , 曾见于兰石先生家 。 燕庭观察复出相示 , 正如武陵渔人再入桃源也(昔字下脱人字) 。 ”张开福字质民 , 号石匏 , 金石学家海盐张燕昌之子 , 因承家学 , 亦嗜金石 , 精鉴赏;吕世宜字合可 , 号西邨 , 祖籍福建同安县 , 随祖、父迁居厦门 。 道光二年(1822)举人 , 精于金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 曾执教于厦门玉屏书院 。 两人均与刘喜海交好 , 多有切磋 , 此二跋即为时在汀州任上的刘氏所题 。 至杨氏所署“道光己亥二月上浣宛平杨振麟敬观” , 则已是刘氏将其所藏该本随身携往西安之事 , 与杨氏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二月初九日为刘氏所藏《西岳华山庙碑》长垣本题跋 , 当在同时 , 即刘氏“小住西安”期间 。 由此可知 , 杨氏在校“介侯”所藏《天发神谶碑》之前的己亥(1839)二月初 , 就已先获观刘氏藏本;至同年仲冬以两本互校之后 , 又为“介侯”藏本题跋 , 并过录刘氏藏本中何义门康熙庚子(五十九年 , 1720)秋为曹仲经所作题跋及翁方纲戊戌(乾隆四十三年 , 1778)三月、戊午(嘉庆三年 , 1798)七月二跋 。 而刘喜海该年离开西安“东还” , 也应在仲冬之后的年底岁末 。
杨振麟题跋中所记嘱其校碑之“介侯” , 应该与杨氏有交往 。 经过查考 , 杨氏友人中确有一位号“介侯”者 , 且在杨氏题跋时的道光己亥(1839)也住西安 , 但非杨姓 , 而是姓张名澍 。 张澍(1776-1847) , 字伯瀹 , 号介侯、介白 , 甘肃武威人 。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 , 嘉庆四年(1799)进士 , 选翰林院庶吉士 , 充实录馆修纂 。 散馆后 , 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及江西永新、泸溪等县知县 , 署临江府通判 , 后罢归 。 通经史 , 长于考订、辑佚 , 尤精姓氏之学 , 有《说文引经考证》《诗小序翼》《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及《养素堂诗集》《养素堂文集》等 , 并辑“二酉堂丛书” 。 此外 , 张氏于金石碑版 , 亦有兴趣及研究 , 其《养素堂诗集》中 , 即有《遥同岳一山(震川)舍人游褒中石门观汉碑诗》《书敦煌太守裴岑碑后》《碑林》《宿长武访昭仁寺碑》等访碑纪咏 , 而《养素堂文集》卷十八、十九所收碑版题跋 , 亦多可读 , 故近世于金石碑版收藏及研究颇用心力的秦更年 , 在其《婴闇题跋》卷三“《养素堂文集》金石跋尾”一则中 , 有这样的评价:“考证详明 , 文字简洁 , 略无穿凿附会之习 , 竹汀、授堂而后 , 此其嗣响 。 ”
《养素堂诗集》卷二十四“卜居集” , 编年从道光乙未(十五年 , 1835)至壬寅(二十二年 , 1842) , 所收皆张氏去官后定居西安时诗作 。 其中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所作《和杨桂山(振麟)方伯雪诗即次原韵》(四首)、《乞蟹于杨桂山方伯》(六首) , 以及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所作《杨桂山(振麟)方伯引疾还里 , 作此送之》(六首) , 均可见其当时与杨氏酬答往还之点滴 , 如《杨桂山(振麟)引疾还里 , 作此送之》第一首:“四十年来共系怀 , 宦踪离合孰安排 。 青门咸被召棠荫 , 白社屡寻陶菊佳 。 尊酒论文风雨夜 , 炉香看帖墨林斋 。 翻然忽作归山计 , 正是新蝉噪绿槐 。 ”述两人论交始末及诗酒雅聚、论文赏帖等 , 知其交往甚早 , 趣味亦多相得 。 第三首:“平生最爱左丘明 , 姓氏常从世本评 。 编得五书元亚怒 , 刊成百卷仲瑗惊(余著姓氏五书 , 君为刊《寻源》《辩误》二种) 。 他年白璧张超集 , 此日黄花杨宝情 。 莫谓炎天多酷暑 , 冰心一片玉壶清 。 ”则记及杨氏为其刊《姓氏寻源》《姓氏辩误》二书之情 。 此事在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 , 杨氏有《姓氏寻源序》 , 叙述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