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肾病研究:勇闯“新月体”,呵护“生命树”
作者| 甘晓
“陈医生 , 你好!我想预约一次随访门诊 。 ”
最近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教授、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陈旻接到了王先生的电话 。
陈旻对电话里的声音再熟悉不过 。
20多年来 , 陈旻一直帮助罹患新月体性肾炎的王先生维持健康 。
如今 , 王先生成了陈旻的“铁粉儿” , 陈旻和同事们也从对王先生的长期治疗中收获了有关新月体性肾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
在连续三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下简称创新群体项目)的支持下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教授、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赵明辉带领团队直面最严重的一类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 , 勇闯“新月体” , 极大提高了我国肾脏病学科水平 。
本文图片
赵明辉(右四)在临床工作一线 。 课题组供图
直面最凶险的肾炎
新月体性肾炎(又称急进性肾炎) , 因其病理上出现肾小球损伤的组织学标志而得名 , 常见的疾病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自身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狼疮性肾炎和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等类型 , 是肾脏病中进展最快、预后最凶险的类型 , 如不及时诊治会迅速发展为尿毒症 。
对新月体性肾炎的免疫炎症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全球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领域 , 诸多科学问题仍然待解 。
2011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成立后不久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研究团队就获得了医学部第一批创新群体项目资助 。
“一批年轻的临床医生获得了基础研究的资助 , 我们对这一结果感到意外又惊喜 。 ”赵明辉告诉《中国科学报》 。
他们铆足了劲 , 在海量临床数据中探索科学原理 。
在致病的蛋白质及微生物等抗原入侵后 , 机体会根据这些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产生后续的免疫反应 , 引发肾炎 。
同时 , 存在于血清及组织液中的补体经过活化 , 能够“助攻”免疫应答 。
因此 , 明确抗原决定簇及补体活化机制是攻克新月体性肾炎的两个重要抓手 。
围绕这两个重要抓手 , 研究人员揭示了抗GBM病的抗原决定簇并设计出改造肽 , 为抗GBM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线索 。
同时 , 他们通过研究找到了ANCA相关小血管炎、狼疮性肾炎及IgA肾病中补体异常活化的机制 , 这正是导致新月体性肾炎进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 并发现了新的治疗靶点 。
此外 , 研究人员还针对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明确其特异性糖型 , 用于诊断、分型和治疗 , 开发的试剂盒用于IgA肾病无创诊断 。
经过创新群体项目9年的资助 , 群体成员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 , 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
- 氧气是慢性毒药?科学家:21亿年前,氧气曾灭绝地球生命
- 一心求稳、慢性子的皮查伊会拖垮谷歌吗?
- 孩子3个行为看似“精明”,实则慢性自毁,家长可别在一旁傻乐!
- 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加强,Heartily个性化营养定制成90后新选择
- 微生物|他们研究了两千年前的 8 坨粪便,揭示肠道微生物进化与慢性病发展的联系
- 癌症|慢性压力,如何抑制人体的抗癌能力!
- 猪慢性死亡,原因简单地让你想不到
- 这个「慢性子」大厂,囤了数千件AI专利
- 肾脏|肾脏最不喜欢的5个行为,很多人还在继续做,别等肾病来了才后悔!
- 为什么坏情绪会把山珍海味变成慢性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