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同比下滑|冷眼看中报
文章图片
根据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以下简称为“中海”)的中报信息 , 上半年中海营收1078.79亿元 , 同比增长21.72% , 增速为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 。 毛利307.90亿元 , 同比增长13.56% , 归母净利润207.79亿元 , 同比增长1.23% , 相比去年中期实现了“止跌回升” 。
文章图片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 , 中海税后利润为219.67亿元 , 同比缩水了3.67% , 归母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 , 但非控股权益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减少了42.08% , 为11.89亿元 。 不过中海中报也指出 , 扣除税后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收益人民币15.5亿元后的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192.3亿元 , 同比上升10.9% 。
与不少房企相似 , 中海的毛利率也出现下滑 , 其中毛利率为28.54% , 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首次降至30%以下 , 销售净利率为20.36% , 成为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 自从2018年报毛利率冲至38.20% , 中海此后每一次发布财报 , 毛利率都比上一次小幅下降 , 净利率也是类似的表现 。
文章图片
而根据同花顺IFind , 中海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47% , 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0.66个百分点 , 该项指标同样出现了连年下降的情形 。
尽管中海仍在中报文件中表示 , 毛利率和净利率保持行业一流水平 , 但与营收取得近年来最高增幅对比来看 , 这家房企中长久以来的“利润王” , 增收增利的同时却面临盈利能力下滑的尴尬境地 。
从综合收益表来看 , 中海在营收实现同比增长21.72%的同时 , 直接经营成本也从去年中期的615.11亿元增至今年中期的770.89亿元 , 增幅为25.33% , 高于营收增幅 , 这是中海毛利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
另外在支出方面 , 中海今年上半年资本支出为809.4亿元 ,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43% , 其中土地成本462.2亿元 , 同比增长10.63% , 建安支出347.2亿元 , 同比增长7.46% , 另有税务费用、分销费用、行政费用、财务费用252.7亿元 , 同比增长4.90% 。
【中海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同比下滑|冷眼看中报】尽管土地成本增长了10% , 且中海中报也披露上半年共计在国内14城市新增20幅土地 , 总楼面面积489万平方米 , 实际权益面积446万平方米 , 总地价513亿元 , 权益地价458亿元 。 但与年初管理层表态“保持主动进取”和“20201年新增土地权益投资额预算1650亿元”相比 , 目前的完成度并不高 , 甚至不及去年上半年的总楼面面积582万平方米 , 权益地价522.8亿元的水平 。
文章图片
在同期召开的中期业绩会上 , 中海地产董事长颜建国表示 , 不赚钱的地不会买 , 中海会努力完成预算目标 。 颜建国同时还在会上表示 , 中海2021年目标没有改变 , 会继续按照既定目标完成 , 目前为止有信心 。
出席业绩会的中海地产行政总裁张智超则指出 , 下半年的货量有1100亿 , 对完成全年指标和比较好的效益有比较大的帮助 。
不过从财务健康度来看 , 中海仍是房企中水平较好的 。 中报显示 , 中海地产净借贷比率为33.8% , 提出预收款项的资产负债率为60.2% , 而根据资产负债表中银行结余及现金1174.2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借贷321.9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担保票据及公司债券130.33亿元进行计算 , 得出的现金短债比约为2.60 。 “三道红线”均处于绿档 。
文章图片
南方产业智库点评
中海的财务状况表现较好 ,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都在增长 , “三道红线”全部处于绿档 。 但在整体大环境下 , 不少房企都面临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的处境 , 中海同样没能免俗 。
相关专题
冷眼看财报:最接近真实的解读
文章图片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分析】葛政涵
【海报】吴颖岚
【统筹】冯善书
【作者】葛政涵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创造更多价值
- 不愧是中国,又一世界之最诞生,比华为5G还牛,整整超越西方20倍
- 云南18岁女子到河南打拼,意外怀上八胞胎,婆婆担心其身体受不了
-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长着''人脸''的动物
- 古代西方十大酷刑,看到第十个彻底扛不住了,恨不得满屏马赛克
- 海通策略:新冠最新变种对行情有扰动 不改跨年行情趋势
- 在沙漠中遇到渴死的骆驼,为什么不能碰?碰了后果很严重吗
- 罕见“因突变种”生物现身北京门头沟,银黑狐有什么不一样?
- 古代饥荒时,人都快饿死了,为什么不去水里抓鱼吃?
- 崇明岛大爱城最新消息|崇明岛大爱城最新消息,不限购是不是真的?
- “千元饮品”到底该不该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6日通报|“千元饮品”到底该不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