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40亿搞研发,转型DTC,安踏下一个5年目标能实现吗?


投资40亿搞研发,转型DTC,安踏下一个5年目标能实现吗?
文章图片
作者|行者
编辑|冯羽
原创出品|「创业最前线」旗下「子弹财经」
国潮的流行 , 给国内服装品牌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
不知不觉中 , 安踏的市值创下了历史新高 , 在近期突破了5000亿港元 , 已经超过阿迪达斯 , 成为仅次于耐克的世界第二大运动品牌 。 这标志着安踏已经有了和国际运动品牌巨头叫板的底气 。
经过了30年的发展 , 安踏通过对自身的多轮变革升级 , 实现了业绩连续七年增长;目前在中国市场排名上升至首位 , 市值也一路水涨船高在10年内翻了6倍 。 据悉 , 安踏计划未来在5年内投入40亿元用于研发创新 , 业内认为这个计划显示出安踏将向“运动品牌世界第一”的目标加速迈进 。
安踏此前一直坚持大众化路线 , 一度让消费者无法抹去心中对其“平价”“与时尚无缘”的刻板印象 。
不过近几年安踏已经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发力 , 并竭力转变销售模式和品牌战略 。 对于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世界第一 , 安踏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1、安踏的逆袭
安踏的逆袭故事 , 要从福建晋江陈埭镇这个地方说起 。
陈埭镇是一个中国的普通小镇 , 唯一不同的是 ,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兴起了制鞋业 , 丁世忠则出生在一个制鞋小作坊中 。 彼时的他从没想过 , 从自己手里将会诞生一个世界级的运动服饰品牌 。
因为家人从事制鞋工作的缘故 , 丁世忠每天看着作坊生产的旅游鞋(那时候称运动鞋为旅游鞋)以廉价的价格销到外地去 , 他产生了一个疑问 , 为什么我们生产的鞋只能卖十几块 , 而商店的鞋能卖到几百块?
意识到这是品牌带来的溢价后 , 1994年丁世忠加入了安踏公司 。 安踏这个名字寓意是“安心创业 , 脚踏实地” , 而这和安踏此后的发展历程正好吻合 。
安踏创立的后的5年发展并没有那么顺利 , 甚至有些艰难 。 不过随着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屡屡夺金 , 丁世忠嗅到了机遇 。 1999年 , 丁世忠毅然决定邀请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代言 , 当时请体育明星做广告基本上属于冒险 , 在安踏年效益还不足千万元的情况下 , 签下孔令辉需要80万元 , 并在央视打广告花掉了500万元 。
丁世忠后来回忆称 , 广告打出去一个多月没有任何成效 , 他开始慌了 , 毕竟广告投入相当于安踏半年的利润 。
但是丁世忠赌赢了 , 安踏用孔令辉在央视打出“我选择 , 我喜欢”的广告语后 , 仅仅用两年时间就硬生生在市场上“啃”下了13%的占有率 。
对于孔令辉和安踏结缘这件事 , 孔令辉后来笑称:“也许我和丁世忠有缘 , 因为所有人说我们俩长得像 。 ”
自孔令辉代言后 , 安踏终于找对了“体育明星+电视广告”的销售模式 , 加上安踏对市场研判精准 , 通过平价切入三四线城市 , 在全国各地铺设销售网络销量一路上涨 。 安踏在逆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 从2000年开始业绩如同开挂一般 , 一年营收暴涨10多倍 , 从不到2000万元上升至2亿多元 。 至此 , 安踏也完成了品牌及销售渠道的构建 。
丁世忠不仅敢于赌安踏的未来 , 在改革安踏上也丝毫没有“手软” , 在2007年 , 丁世忠决定将公司“去家族化” 。 正是这一决定 , 让安踏走上了更长远的发展道路 , 成为一家集团化的公司 。 同年 , 安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
2008年 , 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安踏超越国内其他运动品牌的契机 , 当时各大运动品牌都以为市场增量到来 , 于是纷纷开足马力生产 , 后来这也导致了很多品牌供过于求、库存大量积压 。 彼时 , 安踏却选择了去库存的模式 , 甚至关闭千余家门店 , 比其他运动品牌先一步走出了库存泥沼 。
2012年 , 运动服饰行业再次爆发库存危机 , 一些品牌纷纷开启了关店、抛售的策略 。 安踏的营收也在2012-2013财年出现了负增长 。 但是丁世忠反而认为这是一次转型的机会 , 通过在全国范围调研市场 , 丁世忠发现安踏已经不能再走批发模式 , 必须转型做零售 。 但零售模式对投入和回款的要求更高 , 风险也更大 。
安踏用稳健的步伐迅速调整模式 , 甩掉了库存压力 , 不仅从危机中活了下来 , 而且营收超过了当时的行业“一哥”李宁 , 还成为行业中第一个营收超过百亿的品牌 , 再次实现了逆袭 。
投资40亿搞研发,转型DTC,安踏下一个5年目标能实现吗?
文章图片
图/choice
多年来安踏的营收增长 , 也印证了其一路逆袭的发展史 , 从2004年的3.11亿元一路攀升至2020年的355.12亿元 , 复合增速高达34.46% , 从全行业来说表现相当亮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