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

这个问题可以从哲学层面和物理层面两个方面回答 。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
文章图片
哲学层面:
这个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世界 , 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属性 , 因此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的 。 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 , 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 但从哲学层面 , 运动和静止是一对矛盾 , 在这对矛盾中 , 运动是占主导的 , 是绝对的 , 静止是次要的 , 是相对的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因为这条河每时每刻都在流动 , 水、河床、水里的杂质都在变动 。 当一个人第二次踏进这条河的时候 , 这条河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河了 。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
文章图片
但辩证唯物主义是承认相对静止的 , 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可认识的一面 , 都有阶段性的量变过程 , 如果不承认这一点 , 就是“人不可能一次踏进一条河流” 。 这种说法认为 , 既然河流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 , 当你踏进这条河流的那一刻 , 一直还在变 , 当你到达河中心或者河对岸时 , 这条河已经与你进入时和到中间时不一样了 。
这就是不承认事物有相对静止 , 或者说有个阶段性过程 。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 认为这个世界根本无法认识 , 陷入了诡辩的泥坑 。 这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在争论的话题 , 是世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乃至神秘玄说的分水岭 。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在任何事物和日常生活中 , 都充满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例子 。 比如一个人从怀孕到出生到死亡 , 就是从无到有到无的过程 , 整个过程是运动变化的 , 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考量 , 才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 。
人一旦出生 , 就有一个相对静止过程 , 他(她)就是“人” , 你不能说他们每天都在变就不是“人” 。 他们就有婴儿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 , 每一个阶段的人都是不同的 , 都有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 我们只有这样 , 从绝对运动中认识相对静止 , 才能既用发展眼光有远见地看待一个人的成长 , 又能够在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不同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 。
因此 , 从哲学层面 , 我们世界既有运动也有静止 , 但运动是绝对的 , 占主导地位的 。 大到宇宙星系恒星 , 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 , 都在永不停顿的运动 , 运动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 。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
文章图片
从物理学层面:
物质运动来源于如下一下方面:
1、宇宙大爆炸的原始推动力 , 也可以说是第一推动力 。
现代标准宇宙模型认为 , 宇宙起始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 , 在大爆炸开始那一瞬间 , 宇宙的体积无限小、温度无限高、曲率无限大、密度无限大 , 那个时候只有纯能量 , 还没有我们现在认识的一切物质 。
大爆炸开始后的普朗克时间 , 也就是10^-43s时 , 宇宙才变得可测量 。 这时宇宙体积已经达到直径约10^-35m , 宇宙温度已经降到了约10^32K , 密度降到了约10^94g/cm^3 。 但这个时候 , 依然没有我们可认识的物质 。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
文章图片
此后宇宙经历了暴涨阶段 , 一直到10^-12s , 温度降到10^15K , 质子、中子等粒子和反粒子才开始出现 , 玻色子、中微子、电子、夸克、胶子等已经稳定下来 。 这以后渐渐形成了原子核 , 但由于温度依然太高 , 密度太大 , 原子无法形成 。
这个时期 , 是宇宙黑暗时期 , 这是由于宇宙仍处于极高温极高密度状态 , 电磁波无法溢出 , 光也就无法脱耦 , 整个宇宙是不透明状态 。
一直到了38万年后 , 宇宙已经变得足够大 , 温度降到了3000K以下 , 中性原子才开始形成 , 第一缕光(电磁波)才从高温高密度的浓粒子汤中脱耦而出 , 宇宙才开始变得可见和透明 。 在引力作用下 , 宇宙原始物质渐渐形成了星云、恒星、星系 , 宇宙不断膨胀运动变化着 。
由此可见 , 宇宙大爆炸的第一推动力至今犹存 , 从最开始形成的基本粒子就一直在运动变化 , 从未停止 。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
文章图片
2、四种基本作用力促使物质相互运动 。
宇宙大爆炸开始后的1秒钟内 , 万有引力、电磁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就已经出现了 , 随着宇宙温度密度的降低 , 强相互作用力也逐渐形成 。 这就是迄今为止科学发现主宰我们宇宙运行的四种基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