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药监局新政重挫“伪创新”,CXO、生物制药板块三日杀跌( 二 )


除了专业药学问题 , CDE还要求企业必须讲清楚产品的商业化差异 , 换言之 , 如果没有商业化差异 , 申请仍然很难获批 。
惨烈!药监局新政重挫“伪创新”,CXO、生物制药板块三日杀跌
文章图片
国内创新药企所遭受的这一“打击” , 日企也曾经历 。 1992年之前 , 由于创新药企内卷 , 日本药企放弃Metoo策略 , 走差异化研发之路 , 最终催生了武田制药、安斯泰来等bigphrama , 其现已跻身全球跨国巨头之列 。
CDE研发新政正在加速中国药企的这一进程 。
02
CXO行业受重挫
创新药“卖水人”前景几何
自上周五意见稿发布后 , 以药明康德(02359)为代表的CXO公司在二级市场首先“领跌” 。 市场认为 , “伪创新”泡沫一旦击破 , 首当其冲的便是医药外包服务行业 。
医保外包服务包括CRO(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外包)、CMO/CDMO(药物生产外包)以及CSO(药物销售外包) , 它们随着美国的创新药行业快速发展 , 因跨国巨头药企为降低成本而诞生 , 因此在国外CXO订单主要来自大药企 。
但在中国创新药现今的发展阶段 , 大药企如恒瑞、百济等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建团队 , 将研发和生产掌握在自己手中 , 拒绝与CXO企业合作 。
虽然在过去几年 , 中国CXO市场增速高达两位数 , 但订单来源以中小企业为主 , 这和近年来VIC模式的火热密不可分 。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合同制研发服务机构(CRO)三者结合 , 有钱、有海归研发人员、有外包商 , 就能“攒”起一家创新药企业 。
这一点从行业龙头药明康德近年来的客户变化中可窥见一斑 。 2016年到2020年H1 , 药明康德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客户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 , 从40%下降到31.9% , 降幅接近10个百分点;而中小客户贡献收入的复合增速达到34% , 2016年是36亿元 , 三年后的2019年已达到86.7亿元 。
为了迎合中小企业蓬勃的市场需求 , 药明康德提出“长尾战略” , 不断促进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虚拟公司和个人创业者等“长尾”客户的CRO和CDMO/CMO合作 。 药明康德副董事长胡正国2019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直言不讳地谈到 , 长尾战略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 。
此前 , 对于CXO行业景气度持续多久的问题 , 业内已经多有讨论 , 此次CDE新政意见稿发布 , 更令业内关注 。 有券商分析认为 , 新政实则将促进临床试验成本增加 , 外包渗透率长期有望转而提升 。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 , 更新的研发方向 , 更多以BSC做对照的临床试验等将增加药企临床试验的成本 , 对新药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患者招募提出更高要求 , 长期来看头部CXO企业将因此受益 。
03
创新药政策收紧
倒逼产业向“Me-better”转型
VIC模式的火热催生了CXO行业的快速发展 , 也使得“licensein”(产品引进)风靡中国药界 。 资本助推下 , 这一模式快速引进早期管线 , 利用成熟的CRO和国内规模庞大的患者群 , 快速推进临床和商业化 , 再谈判进入医保目录 。 当Metoo变成Wetoo , 诸多所谓“创新药企” , 实质上只是为了快速套现 。
如此一来 , 国产创新药从原来的个位数 , 开始变成向药监局批量申请 。 问题是 , 无论是靶点还是医保资金 , 都有天花板 。
两个月前 , 美国FDA针对当前研发火热的双抗类药物发布了《双特异性抗体研发指南》 , 其中强调 , 如果同靶点单抗已经上市 , 则必须进行头对头试验 , 对比疗效与安全性 , 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患者获益和风险评估 。
这一指南的内容与CDE7月2日意见稿释放了同一信号 , 无论在中美哪一市场 , 更高质量、更具创新性的药物才是未来研发主流 , 政策收紧下 , 将倒逼制造企业从“Me-too”到“Me-better”转型 , 挤压行业“伪创新”泡沫破碎 。
惨烈!药监局新政重挫“伪创新”,CXO、生物制药板块三日杀跌】虽然短期内资本市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出现消极情绪 , 但从长期来看 , 就像6年前的“722审核风暴”一样 , 此次政策对于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系重大利好 , 正如业内权威人士向财健道表示 , 这是在“鼓励真正的创新 , ”为了让专业监管更有力度 , “药审中心应该做大做强 。 ”